<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我院院长郭启勇教授 荣获“2014年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

    8月1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2014中国医院论坛开幕式及表彰大会上,我校副校长、我院院长郭启勇教授荣获“2014年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全国仅有5人获此殊荣。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医院协会会长黄洁夫亲自为郭院长颁发了奖牌。 郭启勇院长在全国百余位候选人中经过数轮评审,脱颖而出,最终获此殊荣。这不仅是对郭院长多年来在医院管理岗位上辛勤耕耘,为我院发展、改革、管理方面做出突出业绩并引领行业进步,推动医疗行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我院多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社会担当方面取得的成就的充分肯定。此次,郭启勇院长荣获“2014年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盛京医院的骄傲;不单是对他敏锐改革的肯定,更为他继续带领盛京人紧随深化医改的脚步,持续创新、实践和探索注入了坚强动力。 据悉,2014年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和优秀院长评选,是由中国医院协会与健康报社共同主办的,针对我国医院管理者的大型评比表彰活动。该活动200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表彰先进,树立良好行业形象,鼓励医院深化改革创新,实施科学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 院长办公室 / 高璇 姚品 影像实验室 / 冯鸿燕

药学部员工评价、考核、 投票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为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日前,药学部构建了员工评价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服务明星的网络评选,药学部的员工可在登录系统后,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迅速完成投票,彻底解决原本投票方式组织难、保密差、效率低的问题。该平台还能实现员工之间相互评价、员工对组长的评价、群众对党员的评价、以及药学部一般性事务的投票等功能,具有组织方便,选举公平、操作简单、统计快捷等优点,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同时,药学部还研发了员工考试系统,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考核,不断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员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作为药学部职业素养提升主题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评价、考核、投票系统的投入使用将促进科室文化内涵建设取得更大发展,有效提升科室员工的服务质量。 药学部 / 杜晓明

我院举办首届盛京恶性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论坛

8月16日,由我院第二血液内科病房举办的首届“盛京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论坛”在我院本溪基地召开。我院纪委书记李成教授参加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血液、肿瘤等相关领域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院第二血液内科病房主任杨威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特邀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基金会副主任、中国淋巴瘤联盟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军教授,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专委会主任委员张伟京教授,中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常委、辐射血液学组组长克晓燕教授,中国抗癌协会恶性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病理专家高子芬教授,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亚太委员会理事陈文明教授、路瑾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从基础到临床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作了专题讲座。我院第二血液内科病房主任杨威教授作了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美国NCCN诊疗指南与欧洲ESMO诊疗指南之差异的演讲。我院第一血液内科病房主任刘卓刚教授、血液研究室主任张继红教授应邀参会。 会议的圆满召开和组织协调工作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相关领域的医生开拓了临床视野,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扩大了我院血液内科的学术影响力。 第二血液内科病房 / 孙颖 杨威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副所长曹连元一行来院调研

8月15日,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曹连元一行7人来到我院,就我院小儿内分泌科开展的“中国1型糖尿病整合医疗管理模式”标准化诊疗中心项目进行调研。我院纪委书记李成,以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接待了调研组一行。 该项目在全国共设立15家1型糖尿病诊疗中心,我院小儿内分泌科成为东北地区仅有的两家承担该项目的医院之一。李成书记首先向调研组介绍了我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近年来医院的发展概况,并表示医院将发挥好临床病种资源和数据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该项目的相关工作。小儿内分泌科副主任辛颖介绍了诊疗中心1型糖尿病的管理现状。双方就合作协议及其相关事宜进行了热烈讨论。 曹连元副所长对我院1型糖尿病诊疗中心的管理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战略发展部董四平主任详细介绍了项目的目标、进度和预期成果。最后,在辛颖副主任的陪同下,调研组参观了小儿内分泌科和糖尿病宣教室,并与1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良好的交流。 小儿内分泌科 / 张丹

我院2014年新职工军训顺利结束

            为提升我院新职工团结协作的精神,磨炼意志品志,增强集体荣誉感,8月16日至18日,我院2014年新职工在辽宁陆军预备役高炮一师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军事训练。我院党委书记赵玉虹检阅了新职工军训成果,并为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军训期间,新职工们刻苦训练,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了所有训练项目,充分展现了盛京人坚强、自信的品质。在18日举行的军训成果检阅大会上,380名新职工面向院旗庄严宣誓:牢记我院核心价值观,秉承院训精神,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院党委书记赵玉虹对整个军训过程进行了总结,高度赞扬了新职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对新职工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他们能将军训所留下的回忆当作人生的一笔财富去珍藏,当作心灵的一种文化去传承,并将这些精髓与今后的临床工作紧密相连,为实现盛京梦乃至中国梦去努力奋斗。 人力资源部 / 郭委奇

分娩镇痛

分娩也许是生命生长进化历程中最为重要和美好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之后,一个崭新的生命及其被赋予的无限的可能性将呈现在这个世界面前,成为这滚滚向前、生生不息的生命史诗的一个部分,正因为它是如此重要,所以它必然吸引着那些即将经历这一切的准妈妈们最多的关注。而现代医学的发展,正为准妈妈们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 在我院门诊对来访孕妇的随机采访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孕妇都有意愿将自然分娩作为她们的第一选择,这是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说它在情理之中是因为众多科学研究早已证明自然分娩有着其他分娩方式无可取代的优点,例如它对出生婴儿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个结果又是出人意料的,因为据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剖宫产率位居世界第一,平均达46%,部分地区高达80%,远远超过了1985年世卫组织对剖腹产比例设置的低于15%的警戒线。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本来信心满满希望自然分娩的孕妇在最后时刻纷纷选择其他方式呢,每天都要和众多产妇沟通交流的我院第二高级产科病房副主任宋薇薇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最主要还是怕疼,无论是我们医生、助产士还是没一个经历过阴道分娩的疼痛的女人来讲,都知道分娩的疼痛真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真是不可以忍受的,所以我们认为疼痛是剖宫产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剧烈难忍的疼痛对每个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如果能通过医疗手段减轻产妇分娩时的痛感,无疑将大大提高孕产妇们选择自然分娩的信心。我院麻醉科和产科联合开展的“分娩镇痛”技术就是这样一剂强心针。“分娩镇痛”是利用药物麻醉及其它的方法来减少或解除生产时的痛苦。而在国内主要采用的方法还是椎管内麻醉。 董有静副主任介绍说:“这个技术实际上就是临床上椎管内麻醉的一个演变,它只是把麻醉剂量变成了亚麻醉剂量、镇痛剂量,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可以非常方便的、提供良好镇痛的效果,而且可以随着产程延长来延长它的时限,通过这种方式产妇更容易接受自然分娩,对分娩的恐惧会大大的削弱。” 由于运动神经没有阻滞,而且产妇可以在安全剂量内根据自己本人的实际需要加减剂量,所以这种镇痛方式又被称作“可行走的镇痛”和“自控型的镇痛”。同时,分娩镇痛适用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宋薇薇副主任介绍道:“分娩镇痛的适应症的很宽的,禁止的是很少的,没有任何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和局部的神经系统问题的,大都是适合扎分娩镇痛的。” 其实,“分娩镇痛”这一技术早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广泛的开展起来,在英美等国,分娩镇痛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以上,而在我国,由于宣传不到位,对其还存在着不小的怀疑和误解。麻醉能否会造成产力减弱、产程延长是产妇们最普遍的担忧。“这个技术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从大量的文献回顾、数据的荟萃分析,发现它确实不会影响产力,不会影响分娩的进程,而我们的临床观察也是这样的,它只是把疼痛给阻断了,但是孩子到盆底以后,反射性的加腹压是完全不耽误的。”宋薇薇副主任如是说。 安全、方便、药效持久、适应人群广,正因为分娩镇痛可以给产妇的分娩带来实际的好处,所以,我院麻醉三科和滑翔高级产科病房积极展开配合,不断加大推广宣教力度,让更多的产妇了解了分娩镇痛的相关知识。“所以现在才有这么多患者来要求无痛分娩,这个无痛分娩以后产生的连锁效应,有前面做的好的传给后面未做的,然后现在才能产生这么好的社会效果。”董有静副主任介绍道。 以往的分娩室里充斥着产妇们撕心裂肺的叫喊,而现在,随着分娩镇痛技术在分娩中使用率的增加,分娩室内少了许多痛苦的呻吟,多了一些欢笑和轻松。第二分娩室护士长贾显静对此感受很深,“孕妇在产程中的这种疼痛,我们看了也是特别心痛的,但是开展无痛分娩以后,确实给广大孕妇带来很大福音,孕妇的疼痛减轻了,我们大家也跟着特别高兴,现在镇痛分娩越来越多,我们就想把这项工作更好开展下去,为广大孕产妇解决分娩的痛苦,让他们能心情愉悦的度过这个分娩期。” 分娩镇痛的开展,无疑为准妈妈们打开了一扇门,让她们能够用笑容迎接生命最美的奇迹。最大程度地为患者减轻痛苦、竭尽所能地为患者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每一个医者始终追求的航标,产科与麻醉科正在加快学习和宣教的步伐,让更多产妇享受到分娩镇痛技术带来的从容和轻松。

喝柠檬水要用玻璃杯

时下,公园里、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手拿柠檬杯的人。有了这种杯子,只要将切开的柠檬放入其中,旋转杯子,接下来就可以摇动杯子喝到果汁了。但笔者注意到,很多人用的都是塑料杯子,而且不少婴儿和某些疾病患者也在喝柠檬水。柠檬水虽然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功效,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而且塑料杯也不适合用来装柠檬水。 柠檬杯别买塑料的 柠檬由于其酸涩的口感一般不宜生食,却适合做成饮品。制备柠檬水时可将柠檬切成薄片,加适量蜂蜜,用玻璃罐密封腌制,盖好盖子,放入冰箱冷藏。冲水时直接夹出一两片,再取两勺蜂蜜柠檬汁用温水冲泡,也可用柠檬杯直接将新鲜柠檬制成柠檬水。 喝柠檬水的杯子最好是玻璃杯,因为尽管柠檬酸是弱酸,但如果用塑料材质的柠檬杯(尽管有些塑料标明是耐酸碱的),若加上柠檬皮上的脂溶性精油的共同作用,塑料中的成分或多或少会融入柠檬水中,长期饮用对人体是不安全的。 柠檬含有多种对健康有益成分 柠檬皮含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柠檬素。柠檬花、叶及果皮都含柠檬精油,是氧化衍生物。果肉中富含维生素C、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奎宁酸、柠檬酸、苹果酸、橙皮苷、柚皮苷、香豆精、高量钾元素和低量钠元素等,对人体十分有益。维生素C可参与肉碱运输脂肪酸进入粒线体制造ATP的生理过程,因此被认为有降血脂和减肥的功效;其还会参与调节酪氨酸代谢,所以具有防止和消除皮肤色素沉着的作用。柠檬的其他作用有抗坏血病、生津、解暑、开胃、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菌消炎、降低尿液酸度、净化尿道等。 柠檬水虽好不一定适合你 柠檬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一般人都可以饮用,尤其适合那些有消化不良、维生素C缺乏、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但牙痛患者、糖尿病患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胃酸过多的患者应该忌喝柠檬水。由于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过高,对于有痛风史的患者来说有诱发痛风的危险。而柠檬水中柠檬酸含量也很高,所以有牙齿松动和骨质疏松的人不宜过多饮用。此外,孕妇不要大量、长期饮用柠檬水,以防新生儿对维生素C产生依赖,及出生后出现出血等症状。婴幼儿的消化道、骨骼、牙齿都还没发育完全,同样也不适于大量饮用柠檬水。

中医脉诊里的误区 你入围了吗

脉诊是中医临证诊法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技术之一,尤其是我国西晋时期王叔和撰写的《脉经》一书,系统归纳和总结了中医脉诊的基础理论和历代文献,成为中医脉诊理论最具权威的经典医籍之一。但是,临证时有些人对脉诊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进入了误区。 单凭号脉断病情 在临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来诊坐下之后,一言不发地将手臂放在脉枕上,要求医生单凭脉诊就辨出全身哪个脏腑是否有阴阳虚实之证。有极少数中医大夫或为了迎合患者,或为了炫耀自己的脉诊技术,对来诊患者一字不问,单纯脉诊之后就对其处方用药,结果有些用药偏离了病情,使患者对中医的疗效产生了质疑。更有江湖游医之流打着“脉诊绝技”的幌子故弄玄虚,到处行骗,极大地玷污了中医脉诊的学术本质。诚然,在中医临证诊疗中,脉诊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诊疗手段,中医大夫单凭脉诊就可以对大部分病证进行辨证分型施治。但是,如果临床中仅凭脉诊而忽视四诊中的其他三诊,这样的辨证诊断是不科学、不全面的,甚至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诊断。 1987年笔者读研究生时,深知导师彭静山教授的脉诊技术高超,就认真模仿,仔细琢磨,但始终不得要领。于是,有一天笔者壮着胆子请教彭老脉诊高超的玄机。他向我道出了“天机”:“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此处‘王叔和’意指《脉经》一书)。一方面,学习脉诊要多临证,把《脉经》变成诊疗实践指南;另一方面,脉诊也要巧妙灵活地结合其他三诊并相互参考印证,这样才能作出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诊断,并继之辅以理法方药。”聆听此言,笔者茅塞顿开。在此后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反复学习《脉经》、《濒湖脉学》等脉诊经典知识的同时,更要在临证中反复实践这些脉诊技术,不断深刻体会各种脉象的细微差别,这比学懂《脉经》更为重要。但是,脉诊技术再高超,也代替不了望、闻、问三诊。掌握中医脉诊技术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临床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布指技法不规范 笔者曾在观看某省电视台中医健康讲座节目时,清晰地看到某中医专家脉诊时食、中、无名三指布指的特写放大镜头:在对寸、关、尺进行三部九候单诊某一部脉象时,其余二指明显高高抬起甚至离开了寸口部位的皮肤,这一镜头使笔者很是吃惊。无独有偶,去年笔者到市中医院会见同学,竟然也看到了某医生脉诊时和电视节目如出一辙的做法,这使笔者大为不解。难道是我脉诊的布指方法及三部九候的技法错了吗?还是我们某些中医专家忙碌于日常临床的诊疗工作,无暇顾及最基本的脉诊布指技法规范而随心所欲呢? 笔者认真请教了几位老专家,并仔细查阅了现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和相关文献,又回顾了28年前自己因脉诊技法而被已故恩师于作涛先生批评纠正的一幕幕。于老强调:在对寸、关、尺进行三部九候单诊某一部脉象时,其余二指虽然不用力,且有微微抬起之意,但也决不能像弹钢琴的手指那样高高抬起而离开脉诊部位的皮肤。现行《中医诊断学》教材也明确规定“三部九候单诊时其余二指微微抬起”。所谓微微抬起,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中医大夫临证三部九候单诊时,自己虽能感到其余二指已有微微抬起之意,而在旁观者看来其手指还未离开脉诊部位的皮肤。 小小寸口难诊病 去年9月18日健康报《中医周刊》版有人撰文:“中医脉诊的三部九候将左右寸、关、尺部的脉象分别代表心、肝、肾和肺、脾、命门等脏腑,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寸口脉这么短小之处,血液流过同一条桡动脉血管,竟能分别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令人不可思议。”这种对祖国医学最基本的诊疗技术的误解,是因为没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分析中医学的缘故。中医脉诊技术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如古人看天象观云测雨、总结四季二十四节气等自然规律一样,也是古人经过几千年各个历史时期长期的中医临证实践,经过无数中医先辈总结、归纳、整理和不断升华的一种对疾病诊断方法和规律的高度概括。 《黄帝内经》认为,寸口脉为全身经脉之大会。脉之源,始于胃,输布于脾,灌注于五脏六腑而发挥作用后,经过全身百脉而归朝于肺,其间经受了脏腑病变的影响,故能将脏腑病变反映于寸口脉上。而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寸口脉诊这一古老的诊疗方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被医学界认为是符合现代医学生物全息学理论的。所以,无论是脉诊还是舌诊,都可以对全身疾病进行脏腑或阴阳等方面的辨证论治。

不吐不快:病人为何越治越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界罕见的“巨无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沦为一句口号。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如果“井喷”真的发生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2010年,我国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70%,而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慢性病“井喷式”发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兴衰。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最近,卫生部提出探索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让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双向转诊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无缝化的健康管理。同时,推动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鼓励大医院医生做全科医学带头人。这不仅符合医学发展方向,而且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今后,大型公立医院应从单纯的治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并重,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从顶层设计来说,政府应为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提供政策支撑。例如,借鉴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医疗保险”变成“健康保险”。政府不仅要向医院购买疾病治疗服务,还要购买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务,由全民健康保险“买单”。从“医保”到“健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医学理念的巨大进步。 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

第一届华夏骨科专科教育活动 (沈阳站)在院举行

5月24日,第一届华夏骨科专科教育活动(沈阳站)在我院举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现任名誉会长,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曾炳芳教授,我院院长郭启勇教授,以及来自辽沈地区270余名骨科医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郭启勇院长向与会者介绍了我院1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我院骨科发展现状和各亚专科情况,同时对医院骨科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及创伤骨科成立以来的运行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 曾炳芳教授携国内创伤领域的九位讲师,就辽沈地区骨科同道在创伤方面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我院第五骨科 创伤骨科病房主任杨军教授主持大会,并作了《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要点和陷阱》专题报告;副主任顾海伦副教授作了肱骨髁上骨折锁定钢板的手术演示,讲座和手术演示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此次华夏骨科专科教育活动在我院举行,充分体现了我院创伤骨科的水平,提高了我院创伤骨科在辽沈地区乃至国内的影响力。曾炳芳教授在会后总结时对我院创伤骨科在这次活动中展示出的能力和水平表示肯定,并认为这次教育活动非常成功,给后续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首页
1/2
下一页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心脏支架手术多少钱

手术的价格高根据具体的病情和选择的支架来看。一枚国产支架需要2-3万元作业,一枚进口支架需要3万元左右。手术过程是通过造影结果来查看是否需要手术,手术主要是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条通路。
姜睿
姜睿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低焦油香烟是否能减少肺癌风险

低焦油香烟不能减少肺癌风险。虽然低焦油香烟的焦油含量较低,但吸烟者往往会通过增加吸烟量或改变吸烟方式来补偿,导致实际吸入的有害物质并未减少。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任何类型的香烟都会增加肺癌风险。
支修益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治口臭吃啥药比较好

口臭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因选择。口臭通常由口腔问题、消化道疾病、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需要针对性治疗。1、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是口臭最常见原因。细菌在口腔内繁殖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导致特殊异味。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牙,使用含氯己
张天奇
张天奇
山东省立医院

支气管狭窄危害大吗

支气管狭窄的危害程度与病因及狭窄程度相关,轻度狭窄可能仅引发间歇性呼吸困难,重度狭窄可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1、生理性因素: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刺激可能引发支气管黏膜水肿,导致暂时性管腔狭窄。这类狭窄在脱离刺激源后多可缓解,危害相对较小,表现为运动后气促、偶发干咳,通过戒烟、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可有效改善。2、慢性炎症: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反复发作会引起支气管壁...
fhjk6538504
fhjk6538504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支气管狭窄可以恢复吗

支气管狭窄多数情况下可以恢复,恢复程度取决于狭窄原因、治疗方式和个体差异,主要恢复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病因控制和康复训练。1、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可减轻气道炎症,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能缓解痉挛。对于感染性狭窄,需联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2、物理治疗:气道廓清技术包括体位引流和...
fhjk6538504
fhjk6538504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什么食物最容易流产

某些食物可能增加流产风险,主要包括未煮熟肉类、高汞鱼类、未经巴氏消毒乳制品、过量咖啡因及酒精类饮品。这些食物通过感染风险、毒素积累或激素干扰等机制影响妊娠稳定性。1、未煮熟肉类:生肉或未彻底加热的肉类可能携带弓形虫、李斯特菌等病原体。弓形虫感染可导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李斯特菌可能引发败血症或胎盘感染。孕期应确保肉类中心温度达到71℃以上,避免食用生火腿、...
张向宁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女人一生能承受几次人流

女性一生能承受的人流次数因人而异,但医学上建议尽量减少人工流产,以降低对身体的伤害。 人工流产可能对子宫内膜、宫颈及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多次手术可能增加宫腔粘连、月经不调、不孕等风险。具体耐受次数与个人体质、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有关。药物流产对子宫损伤相对较小,但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术流产若操作规范且术后护理得当,可降低并发症概率。 建议做好科学避孕,避免非意愿妊娠。若需人流,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术后注意休息、营养补充及抗感染治疗,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
曲中玉
曲中玉 副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