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城大医院

我院成功开展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

近日,总医院护理部在普外科、康复科、消化血液内科、感染病科成功开展了6例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 PICC是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是近年国内外新开展的静脉穿刺技术。该导管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麻醉,不需要缝针,不限制病人臂部活动,病人痛苦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最长可留置一年以上)等特点。 开展此项技术解决了静脉穿刺难和风险性大的问题,避免了患者频繁扎针的痛苦,有效防止化学性静脉炎和化疗药物的外渗,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血管,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因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引起的疼痛、皮肤溃烂等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护理技术方面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护理部 李敏

口腔科成功开展面神经总干吻合手术

近日,总医院口腔科收治一例面神经总干损伤患者。该患者在车祸中导致右面神经总干受损,症状表现为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面部不对称。如果不加紧治疗,患者右侧面部终生将无任何表情。口腔科竭尽全力救治,邀请北京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专家韩正学主任医师、总医院显微外科马林副主任和整形科程红林医师等共同参加手术,成功实施面神经吻合手术。患者现已恢复部分功能。 面神经是颜面部支配表情肌的主要运动神经,一旦损伤就会出现面肌瘫痪,尤其以哭笑时更为明显,影响面部美观和社交活动。面神经总干位置复杂,若有损伤断裂在以往的颌面外伤中常常放弃治疗。此项手术的成功实施,为我院颌面损伤向高端技术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手术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新的高度。这项技术在市级,省级,国家级都是极少开展的技术项目,填补晋城地区的技术空白。 口腔科:王建荣

疏通PICC导管堵塞3例

PICC技术自90年代引进我国,已经在全国各大医院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009年1月,在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科率先在本科独立完成应用,填补了晋城市的技术空白。但在此项操作中,经常有报道导管堵塞的病例,如导管异位、堵塞、感染、导管完整性受损、静脉炎等,导致病人不能完成治疗周期而拔管。据统计,近3年来,导管堵塞发生率为10%以上。需要重新置管的病人,经济、身体和心理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PICC导管置入是否成功,考量的不仅是能否“埋入”,而且还要保持导管通畅至用药完毕,才能达到置管的作用,所以,导管的日常维护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我们通过查阅借鉴国内医院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我科护理中的经验教训,使我科导管维护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院置管堵塞发生率仅为5%(已疏通),远低于有关报道。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为3例导管堵塞的病人疏通导管,其中一例外院置管病人23天未冲管导致堵塞,当病人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来找我们时,这么长时间的导管堵塞我们还没有遇到过,根据以往的经验,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导管终于再通了,这时候病人和家属都非常感激,医护人员也从患者的表情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白衣战士的成就感和快乐。这一成绩,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同时也预示着我们的导管维护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消化血液科 郭文霞

心内科成功植入我院首例心脏双腔复律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是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全球目前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急骤,不可预料,存活甚少,重在预防。目前已有多种现代技术能有效降低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其中体外自动除颤器是猝死急救的最有效手段,但限定于特定的场合,并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实施。因此,安装体内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成为预防猝死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体内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是埋藏于体内、可以自动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用电除颤等方法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的装置,可改善病人的预后,减少猝死的发生,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病人,ICD治疗获益更大。 2010年9月10日心血管内科对一名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成功地植入了双腔ICD,此项技术的开展在我市尚属首次。 患者秦某某,男性,45岁,因突发心悸、头晕30分钟,黑蒙1次入院,入院时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到,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240次/分,随时可能发生猝死。临床诊断无脉搏室速,立即给予电复律2次后转为窦性心律,血压恢复至正常,之后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预防复发,但效果不佳,住院期间再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并演变为心室扑动,仍需电复律治疗。科主任刘毅坚组织全科医生进行病情讨论、分析,认为该患者属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为ICD治疗的I类适应症,建议患者植入双腔ICD。征得本人及家属的同意后,经过周密细致的术前准备,于2010年9月10日成功行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体内植入术,术后测试各项参数及功能正常。目前ICD工作状态良好,病人已康复出院。 此项手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我院及晋城市在心律失常起搏器治疗领域的专业技术空白,标志着我院心内科的又一项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也为广大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福音。 总医院心内科 张清松

总医院首例自体角膜穿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2009年10月22日总医院眼科首例自体角膜移植手术取得成功。患者是一名55岁的女性,因角膜炎反复发作,导致角膜白斑,严重影响视力。曾就诊于晋城市各家医院,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半年前患者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总医院门诊,经过眼科郭登山主任的仔细检查,郭主任制订了治疗方案,计划进行角膜移植。患者等待角膜供体,但半年时间过去了,没等到合适的供体。考虑患者除角膜中央白斑外周边部还有部分透明区,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为患者进行自体角膜穿透移植。于2009年10月20日在郭主任的主持下,眼科全体人员进行了病例讨论,决定将角膜周边透明区与瞳孔区白斑进行旋转置换,以提高中心视力。自体角膜穿透移植,这项手术在我国开展的比较少,在眼科属重大疑难手术,手术难度非常大。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制定了一套周密的手术方案。于2009年10月22日上午病人进入手术室,在局麻下进行自体角膜穿透移植术。术中用角膜环钻作一直径7mm的穿透角膜瓣,将瞳孔区角膜白斑旋转至周边部,周边部透明角膜旋转至瞳孔区,经过近三个半小时的手术,手术圆满成功。第二天病人视力即达到指数,病人及家属很满意。这项手术的成功填补了我集团公司及我市在角膜移植上的空白,为总医院以后开展异体角膜移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总医院眼科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李青 李瑛瑛)
上一页
2/2
末页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低焦油香烟是否能减少肺癌风险

低焦油香烟不能减少肺癌风险。虽然低焦油香烟的焦油含量较低,但吸烟者往往会通过增加吸烟量或改变吸烟方式来补偿,导致实际吸入的有害物质并未减少。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任何类型的香烟都会增加肺癌风险。
支修益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鼻咽癌是怎么引起的

鼻咽癌可能由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长期接触致癌物质、饮食习惯不良以及慢性鼻咽部炎症等原因引起。1、EB病毒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病毒是鼻咽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该病毒感染后可能长期潜伏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通过干扰细胞正常调控机制导致癌变。E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在鼻咽癌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高发区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2、遗传因素:家族聚集...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鼻咽癌可以吃羊肉吗

鼻咽癌患者可以适量食用羊肉。羊肉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有助于改善贫血和增强体质,但需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辛辣刺激,同时需结合个体消化功能、治疗阶段及中医体质辨证综合判断。1、营养需求:鼻咽癌患者因放化疗易出现营养不良,羊肉作为优质蛋白来源可辅助维持肌肉量。建议选择瘦羊肉,每日摄入量控制在50-100克,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促进铁吸收。2、治疗阶段:放疗期间口腔黏...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鼻咽癌的分期是什么

鼻咽癌分期主要采用TNM系统,分为I期早期、II期局部进展期、III期区域扩散期和IV期远处转移期。分期依据包括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及远处转移M情况。1、I期:肿瘤局限于鼻咽部,未侵犯周围组织或淋巴结T1N0M0。此阶段肿瘤体积较小,通常无明显症状,可能仅表现为单侧鼻塞或涕中带血。治疗以放疗为主,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早期发现可通过鼻咽镜活检确诊,影...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鼻咽癌转移有哪些情况

鼻咽癌转移主要包括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肺转移、肝转移和脑转移五种情况。1、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可达60%-80%。癌细胞通过淋巴管扩散至同侧颈深上组淋巴结,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质地硬且活动度差。晚期可能出现双侧或多组淋巴结融合。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治疗需结合放化疗和靶向治疗。2、骨转移:约20%-30%晚期...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鼻咽癌得做什么检查

鼻咽癌确诊需进行鼻咽镜检查、影像学检查、EB病毒血清学检测、病理活检及颈部淋巴结检查五项核心检查。1、鼻咽镜检查:鼻咽镜分为间接鼻咽镜和电子鼻咽镜两种,可直接观察鼻咽部黏膜病变。电子鼻咽镜能放大图像并留存记录,对早期微小病灶检出率更高。检查前需空腹4小时,过程中可能引发轻微恶心感。2、影像学检查:增强MRI是鼻咽癌分期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及颅底侵犯情况...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多长时间做一次胃镜合适

做胃镜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3年,具体需结合个人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及医生建议综合判断。 胃镜检查频率主要取决于胃部健康状况。无特殊症状且无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通常可每2-3年进行一次常规筛查。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良性病变者,建议每1-2年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已发现胃息肉或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者,需缩短至6-12个月复查。年龄超过40岁并伴有长期胃部不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时,也应适当提高检查频次。检查过程中若发现可疑病灶,医生会根据病理结果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 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腌制、烧烤类食物摄入,出现持续上腹痛、呕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
刘晗
刘晗 副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