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我院成为全国首家“临床研究中心试验药房”示范单位

为规范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管理,提高试验用药品的安全管理质量,自2012年底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立了临床试验中心药房,于近期参与了由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发起的“临床研究中心试验药房示范项目”,并成为全国首家示范单位。 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杨丽副主任于8月8日在该项目首次会议上介绍了我院中心药房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分享了我院的先进管理理念,获得了参会代表的一致认可。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心药房作为全国第一家示范单位接待了全国二十余家单位代表的现场参观交流。我院中心药房的软硬件建设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特别是信息化系统支持的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和满足临床研究多样化需求的服务理念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此次现场示范交流活动切实拓宽了全国各家单位的工作思路,更新了管理观念,也扩大了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影响力。

我院骨科刘忠军教授主刀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技术人工定制枢椎椎体治疗寰枢椎恶性肿瘤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骨科刘忠军教授收治了一位12岁的小患者明浩(化名)。经诊断,小明浩患有尤文氏肉瘤,癌变部位位于枢椎,病情凶险。经过7月18日、7月31日的颈椎后路和前路两次手术,小明浩换上了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技术人工定制的枢椎椎体。8月18日,小明浩终于自己迈步走出了北医三院的大门。(央视新闻报道:3D打印骨骼植入人体进入临床) 人的颈椎由七节椎骨组成,其中,最上面与颅底相连的两节分别为寰椎和枢椎。与其它椎体相比,这两块椎体显得比较“特别”。特别之处不仅表现在它们处于重要而特殊的位置,也表现在它们的形状,寰椎是一块没有椎体的椎骨,像一个单薄的骨质圆环;枢椎的椎体是上细下粗的不规则圆锥形;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寰枢椎之间无椎间盘,仅靠韧带相连,活动范围很大。寰枢椎与我们的头颅之间,就像三角形尖顶上面放了一个圆球,一方面我们的头颅可以上下左右活动自如,另一方面也使寰枢椎成为颈椎中最不稳定、最脆弱的支点。同时,寰枢椎的椎孔内有为脑基底部供血的最大动脉分支--椎动脉,有穿行其中的脊髓,这里几乎是手术禁区。 寰枢椎的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它的特点。当大而沉的头部受到外力猛烈撞击时,如急刹车、摔伤,寰枢椎极易脱位。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患,其可以引起延髓、高位颈脊髓受压,严重者致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其致残、致死率高,必须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 尤文氏肉瘤是一种病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的溶骨性病变,对骨骼具有渗透性或虫蚀样破坏。作为罕见的脊柱原发恶性肿瘤,尤文氏肉瘤多发于儿童。其主要累及骶椎,其次是胸椎和腰椎,颈椎最为罕见。 然而,不幸降临在12岁的小明浩身上。 今天5月初的一天,身高1米8的明浩在和同学踢足球时,一个头部顶球动作,改变了他的一生。 当时,顶球动作后,明浩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平时脖子总是发“轴”,也没太在意。第二天早晨,明浩的脖子才开始疼,家人以为他睡落枕了,也就没在意。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落枕”还没有好,甚至全身开始麻木了。在山东老家的医院检查后发现,枢椎出现骨折。因为部位特殊、病情较严重,当地医生建议来京就诊。7月中旬,一家人辗转来到北医三院,找到了国内脊柱肿瘤专家,骨科主任刘忠军教授。经过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枢椎部位肿瘤;经穿刺活检,确定了肿瘤的性质——尤文氏肉瘤! 枢椎部位的尤文氏肉瘤,随时可能出现不可逆的脊髓损伤,导致完全瘫痪、呼吸骤停。 对于尤文肉瘤的治疗,目前以手术结合放疗、化疗综合治疗。其中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由于脊柱肿瘤解剖位置邻近脊髓、神经、重要血管和脏器结构,临床上施行手术治疗有很大难度。 刘忠军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经研究决定,为明浩的枢椎进行前路和后路两次手术。明浩将要通过手术切除的枢椎被称为手术禁区。目前全国能够完成枢椎切除手术的医院只有不过5家。仅仅切除被肿瘤侵蚀的枢椎还不行,还要想办法在第一和第三颈椎之间添上内植物,这样手术后明浩的头才能够抬起来。 7月18日,明浩接受了颈椎后路手术,即枕颈固定,提供颈椎稳定性,取病理再次证实诊断。这是第一期手术,只能将肿瘤的后半部分取出。一但将遗留在椎体上的另一半肿瘤取出,就等于在360度这样一个范围里面,把这一节颈椎都拿掉。把肿瘤彻底切除的同时,明浩的脖子与头颅之间将缺少一节。头,将无法立起来! 现在国际通用的办法是用钛网支撑。即,用一段钛合金网笼,将其中填充一些骨质,代替原来椎体。把它架到第一颈椎(寰椎)和第三颈椎之间,利用钛网上面的孔洞,结合前方的钛板、钛钉进行固定,达到使椎体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的目的。但是,钛合金网笼支撑力和接触面积有限,抗旋转能力、抗各种屈曲能力也都很薄弱。又因为其存在明显的“应力遮挡”,术后与钛合金网笼相邻的椎体往往出现塌陷,椎间高度难以维持。加上钛板有一定厚度,可能造成患者的吞咽困难。术后,患者还需在头部和肩胛打上钉子,在其上下安装一个支架,固定患者的头部。休息时,头根本不能碰到床,这种状态须维持3-4个月,有时甚至到半年。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经过4年3D打印脊柱植入物方面的研究探索,相关文章也已在世界顶级的脊柱外科学杂志发表(In Vivo Study of a Self-Stabilizing 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Fabricated by Electron Beam Melting)。刘忠军教授和他的团队决定尝试使用孔隙金属代替缺损的脊椎结构。即,使用钛合金粉末3D打印技术,制造出空间结构复杂、符合解剖形态的孔隙金属结构,使骨细胞长入空隙金属内,达到融合的效果。同时,由于人工椎体独特的设计结构,不再使用钛板辅助固定。 明浩的父母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使用为明浩人工定制的3D打印枢椎,治疗恶性肿瘤。 刘忠军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计算和研究,为明浩设计了一个孔隙金属枢椎,用以取代被肿瘤侵蚀的椎体。 7月31日,小明浩接受了二期前路手术,即切除病变的第二颈椎,植入3D打印人工椎体。 术中,需慢慢剥离枢椎周围的神经、颈动脉等重要结构,最终到达癌变部位。癌变表面覆盖着一层组织被膜,将被膜慢慢剥开,暴露出枢椎椎体。手术进行到第四个小时,明浩被恶性肿瘤侵蚀的枢椎,能够清除的部分全部清除干净。刘忠军教授将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的人工椎体稳稳地放在了第一和第三椎体之间,用钛合金螺钉将人工枢椎删牢牢地固定在两个椎体上。历经5个小时,明浩的手术顺利完成。 至此,针对治疗寰枢椎恶性肿瘤,北医三院骨科刘忠军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的人工定制枢椎作为脊椎外科内植物,进行脊椎肿瘤治疗以后的稳定性重建。 我院骨科刘忠军教授主刀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技术人工定制枢椎椎体治疗寰枢椎恶性肿瘤 8月18日,术后第18天,明浩终于可以自己迈步走出了北医三院的大门。 据刘忠军介绍,枢椎的特殊生理结构及位置,使人工定制枢椎能够充分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制作。在完全模拟枢椎复杂形态的同时,增加了支撑面积,椎体稳定性大大提高。极大降低了患者在通用术后与钛合金网笼相邻的椎体出现塌陷所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个性化的3D人工椎体达到了椎体一体化的效果,具有现在国际通用的钛网替换技术不可比拟的特点。刘忠军教授实施的将3D打印人工定制枢椎用于枢椎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为肿瘤切除后颈椎结构重建技术开辟出一条崭新途径。 相关链接: 1、植入到明浩身体里的3D打印人工椎体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传统工艺为“减材制造”,中间环节多、产业链长,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特定比例的“边角料”,造成的浪费极大,资源和能源转化率相对来较低。而3D打印属“增材制造”。即,不是经过车、铣、钻等传统“减材”切削加工,而是通过堆叠材料来直接形成最终产品。 3D打印机的外貌像大号冰箱一样,植入到明浩身体内的人工枢椎就是从这种“冰箱”里制造出来的。 首先,医生将明浩的CT数据传给制造企业,工程人员再将数据通过软件分析重建成为三维立体图形。重要的是识别患者骨骼内的病变部位,提取此骨骼信息以及病变组织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假体设计。设计好后,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由技术人员将钛合金粉放入锻造箱内,锻造箱里通过六万伏高压形成的电极丝,一层层锻造,最终形成形态各异、个性化的内植物。 目前,虽然3D打印机和原材料钛合金粉均为进口,但人工椎体的设计和制造已由国内企业自行研发成功。 2、我国3D打印制造的人工椎体在研发、产品申报方面还面临哪些困难?何时可真正从临床观察走向临床应用?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3D打印制造的人工椎体,于2012年进入临床观察阶段。截止目前,已经完成100多例临床观察。相关研究成果业已在国际着名SCI期刊发表。相关研究工作虽然在我国起步早,但在审批阶段却落后于国外。在国产产品等待审批的过程中,科研起步晚于中国两到三年的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产品已迅速通过其国内审批,并上市应用于临床。 面对这种情况,刘忠军说;“中国的创新如何体现?如此发展下去,创新又会变为落后。3D打印技术无疑对全社会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我们医疗行业更是如此。我们要呼吁全社会、呼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抓住机遇,让我们的国家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在很多领域不是总是跟随别人,而是要引领世界,走在世界前列。” 从目前骨科手术费用构成来看,70%的钱都用在购买进口的内植物上,如果国产产品能够替代进口,这将大大降低费用,真正受益的是老百姓。 

皮肤科举办中美皮肤瘙痒研讨会

8月6日,皮肤科举办中美皮肤瘙痒研讨会。来自于北京市多家医院的皮肤科医生及我院相关科室人员共100余人参会。研讨会由皮肤科主任张春雷、副主任谢志强共同主持。 会议邀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痒觉研究中心主任Chen Zhou-Feng教授作了题为“我们为什么挠痒及慢性痒的发生机理”报告,他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什么是瘙痒,人为什么有痒觉、瘙痒的最新研究进展、瘙痒的系统检查及治疗方法。研讨会还邀请北大医院皮肤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勇作“皮肤离子通道病”专题及研究历程报告。谢志强作了“特应性皮炎焦点问题”专题报告。 研讨会上,参会医生积极互动,就瘙痒的发生机制及临床问题与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交流活动有助于皮肤科医生深刻认识和理解瘙痒。

急诊科在北医三院海淀院区举办非创伤性血管急症诊治进展学习班

8月13日至15日,我院急诊科在北医三院海淀院区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非创伤性血管急症的诊治进展学习班。我院医务处处长、海淀院区副院长周洪柱,海淀院区副院长吴红金、院长助理周瑞、丁士刚,教育处处长曾辉,急诊科主任郑亚安,副主任马青变,海淀院区急诊科主任张新颜等出席了开班仪式。 来自我院海淀院区和海淀区二级医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6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习班。这也是我院与海淀医院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后急诊科在海淀院区举办的第一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海淀副院长吴红金表示此次学习班的举办意义重大,为海淀院区胸痛中心的建立提供了技术理论的支持。 非创伤性血管急症是一组累及血管的临床常见急症。但大多数起病急、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多年轻急诊医师和基层医院的医师对此认识不足,导致漏诊、误诊及延迟诊断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急诊医师和基层医院医师对非创伤性血管急症的认知及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急诊科已连续两年举办了此类学习班。此次培训内容丰富,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作精辟的理论讲解并结合疑难病例讨论解析。希望通过本次培训,能提高参会医师对成人常见非创伤性血管急症的救治能力。

我院血液内科参与主办第五届华北地区淋巴瘤研讨会

8月8日,我院血液内科联合北医病理实验室、北方淋巴瘤协作组共同主办第五届华北地区淋巴瘤研讨会。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金昌晓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词。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实验室高子芬教授,我院血液内科克晓燕教授以及来自天津、东北、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新疆等多地的临床和病理专家180余人参加研讨会。 柯杨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三院血液内科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淋巴瘤实验室多年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典范,使淋巴瘤治疗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希望各位学者通过此次学术研讨会达到相互促进和学术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 金昌晓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三院血液内科克晓燕主任带领的专家团队在血液淋巴肿瘤相关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现已形成了血液、病理、放射、超声、核医学多科联合的诊疗平台,其淋巴瘤相关研究曾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也编着了多部针对全国广大淋巴瘤专业医师临床工作的参考书,并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在北方,乃至全国淋巴瘤诊疗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次学术研讨会上,我院血液内科克晓燕主任、景红梅副主任分别作了题为“特殊部位原发弥漫大B淋巴瘤的诊治”、“病例分析和病理讨论”的学术报告,与大家就淋巴瘤的诊疗新进展以及最新的病理鉴别进行了探讨,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国内学术交流,推动了淋巴瘤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拓宽了血液肿瘤科医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马青变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在8月7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1位急诊科青年医师当选为青年委员,经过大会投票差额选举,我院急诊科马青变副主任当选为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处举办首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管理学习班

8月8日至9日,教育处主办的首届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管理学习班在我院举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处长宋玫、北京医学教育协会毕业后教育部主任李大蓉、我院副院长高炜等领导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临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会。 本次学习班以强化过程管理,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为主题,紧密围绕临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旨在提高临床培训与考核水平。学习班特邀李大蓉、人民医院临床能力培训中心主任姜冠潮、我院资深教学专家毛节明、教育处处长曾辉、大内科教学主任顾芳、大外科教学主任徐智、危重医学科教学主任么改琦、妇产科教学秘书王妍等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进行了精彩报告,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在分组研讨环节,教育处的谷士贤、张祺和张爱京三位老师就教学管理的相关问题组织深入讨论。会议互动热烈,交流充分。学员们对我院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管理方面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措施等均给予高度评价,希望今后能与三院教育处建立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举办全国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救治培训班暨北京市放射性疾病诊治培训班

8月1日至2日,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在北京举办了2014年全国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救治培训班暨北京市放射性疾病诊治培训班。医务处胥雪冬常务副处长参加开幕式并致词。开幕式由肿瘤化疗放射病科马力文主任主持。 本次培训班从实际出发,多学科、多角度较全面地阐述了放射性疾病的特点,涵盖了放射性疾病的发病基础及临床救治的规范,观看了核和放射性事故应急演练。来自京内外有关医疗单位、卫生监督部门、高校和二炮部队等单位, 近140人参加了培训,学员们对授课内容和授课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次培训得到医院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医院核与辐射应急小分队的队员也参加了培训。 随着核能的迅速发展及核技术的广泛利用,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和人员逐年增多,工作中由于违章操作或不注意防护,放射性损伤时有发生。除了加强对放射工作单位的监管外,对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电离辐射损伤诊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以便及时、有效地为辐射损伤患者服务。

我院召开2014年迎接新职工大会

8月7日下午2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迎接新职工大会在五官科楼科学报告厅隆重召开。我院院长乔杰,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金昌晓,副院长刘晓光、李树强、王健全、高炜、余力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付卫、院长助理闫石、赵荣生等,以及临床医技科室、职能处室领导、专家,我院新入职职工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了大会。党院办主任宋纯理主持大会。 老专家代表、呼吸内科赵鸣武教授以重视和加强“三基三严”为核心,系统讲述了认识和注重基本问题的重要性。“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严肃的作风,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赵鸣武教授以实际工作出发,用生动的实例告诫新职工要严于律己、提高自觉性、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中青年专家代表、儿科副主任医师韩彤妍分享了自己从医、从教16年的心路历程,用朴实风趣的话语讲述了自己成长在三院、奉献在三院、幸福快乐在三院的体会,并将“微笑向暖、安之若素”这句话送给新员工,希望大家继承和发扬三院人的“互助”精神。 新员工代表、临床流行病学中心石岩岩和护士周敏分别代表我院2014年度新员工,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准备和期待。 金昌晓书记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学业,在北医三院开始事业新起点。随后,介绍了我院的特点、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并与大家分享了什么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祝愿每一位新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担当、讲奉献、做出成绩、取得成就。金书记指出,北医三院56年来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体北医三院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新职工角色发生转变、即将肩负岗位职责之际,金书记以“心存大义、礼遇四方;忠于自己、诚信他人;廉洁无私、知耻改过”与大家共勉。 最后,乔杰院长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院员工对221名新同事加入北医三院这一热情、包容、富有家庭气息的团队表示热烈欢迎。乔院长在感谢大家选择了北医三院的同时,也希望大家不仅将其作为奉献、成长、收获的场所,更能将其作为精神的家园。热爱生活、敬畏生命,乔杰院长对新职工寄予厚望。她勉励新员工要有团队精神、谦虚谨慎、牢记责任,把自己的医学梦与三院梦、民族医学事业腾飞的中国梦相结合,实现个人发展、学科发展、三院发展,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我院今年共有221名新职工入职。其中,正式在编147人,合同制派遣人员74人。为使新员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相关管理规定,尽快融入北医三院大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8月4日至8日,医院已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医院规章制度与要求、临床医技和职能科室的工作内容与特点、常见问题解答与高风险问题的预防处置、医学人文等各方面内容。

我院成立北京三甲医院首家母婴保健中心

8月1-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周”,为了促进母乳喂养,保障母婴健康,我院成立北京三甲医院首家母婴保健中心,成立仪式于8月7日上午在生殖医学中心五层举行。今后,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将享受更加系统的42天产后复查,新生儿随妈妈产后检查时在中心进行初次体检,并在今后的6年里获得儿科医生专业的生长发育指导。 母婴保健中心位于生殖医学中心楼五层,占地500平米。将开展产前诊断和胚胎移植前遗传学诊断(PGD)、母乳喂养及孕产妇营养门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以及对0-6岁儿童,尤其对极低、超低早产儿进行健康体检及早期发育指导。以便进一步减少遗传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正常妊娠率,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院长乔杰在成立仪式上讲话指出,北医三院作为北京市危重孕产妇与围产儿转诊救治中心,担负着母婴健康的重要任务。产科在围产保健、危重症诊治,特别是多胎妊娠诊治方面优势明显;儿科在新生儿抢救、儿童保健,特别是早产儿、极低和超低体重儿救治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此次成立母婴保健中心,将产科、儿科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集中在一起,对孕产妇保健、婴幼儿健康发育进行系统性指导,为孩子健康成长,为孕产妇在孕期、产后的正常分娩与恢复起到发展和引领的作用。 母婴保健中心在遗传学产前诊断方面,建立新的产前诊断平台和流产病因学分析平台,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进行产前诊断和流产查因,与传统的产前诊断技术相比,该技术可将遗传学诊断提前至胚胎着床之前,可减少流产或引产对妊娠妇女带来的身心伤害。怀孕和分娩是导致女性尿失禁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能的测评和康复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在产后复查中,产科大夫将对女性盆底进行专业评估,产妇可以根据评估进行产后盆底康复。 母婴保健中心针对婴幼儿开展的项目有:42天新生儿健康检查、儿童一般健康检查、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膳食评估及指导、婴儿运动神经发育监测、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评估、婴儿视听觉发育监测、儿童气质量表、儿童智力筛查、儿童行为发育量表、婴儿扶触、手功能训练、亲子互动游戏指导、社会认知行为训练、语言发育训练、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干预、肢体功能训练、儿童心理健康咨询、骨密度测定、婴儿头颅B超检查、婴儿一般听力复查、高危儿听力损害检测、心电图筛查、微量元素检测、经皮测胆红素、血清过敏源检测。
上一页
5/22
下一页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股骨头坏死是什么意思

股骨头坏死是指股骨头血供受损导致骨细胞死亡、结构破坏的病理过程,属于骨科常见疾病。
于峥嵘
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狐臭手术大概需要多少钱

狐臭手术费用在2000-10000元之间波动,具体受手术方式、医院等级、地区差异、麻醉类型、术后护理等因素影响。1、传统切除术:通过切除大汗腺组织达到根治效果,费用约2000-5000元。适用于重度狐臭患者,术后需加压包扎7-10天,可能遗留线性疤痕。部分医保定点医院可报销基础手术费用,但美容缝合等附加项目需自费。2、微创刮吸术:采用腋下小切口配合刮匙清除汗...
聂小娟
聂小娟
山东省立医院

治口臭吃啥药比较好

口臭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因选择。口臭通常由口腔问题、消化道疾病、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需要针对性治疗。1、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是口臭最常见原因。细菌在口腔内繁殖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导致特殊异味。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牙,使用含氯己
张天奇
张天奇
山东省立医院

鼻咽癌是怎么引起的

鼻咽癌可能由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长期接触致癌物质、饮食习惯不良以及慢性鼻咽部炎症等原因引起。1、EB病毒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病毒是鼻咽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该病毒感染后可能长期潜伏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通过干扰细胞正常调控机制导致癌变。E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在鼻咽癌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高发区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2、遗传因素:家族聚集...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鼻咽癌可以吃羊肉吗

鼻咽癌患者可以适量食用羊肉。羊肉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有助于改善贫血和增强体质,但需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辛辣刺激,同时需结合个体消化功能、治疗阶段及中医体质辨证综合判断。1、营养需求:鼻咽癌患者因放化疗易出现营养不良,羊肉作为优质蛋白来源可辅助维持肌肉量。建议选择瘦羊肉,每日摄入量控制在50-100克,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促进铁吸收。2、治疗阶段:放疗期间口腔黏...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鼻咽癌的分期是什么

鼻咽癌分期主要采用TNM系统,分为I期早期、II期局部进展期、III期区域扩散期和IV期远处转移期。分期依据包括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及远处转移M情况。1、I期:肿瘤局限于鼻咽部,未侵犯周围组织或淋巴结T1N0M0。此阶段肿瘤体积较小,通常无明显症状,可能仅表现为单侧鼻塞或涕中带血。治疗以放疗为主,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早期发现可通过鼻咽镜活检确诊,影...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孩子发烧39度到40度怎么办

孩子发烧39度到40度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烧药、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高热通常由感染性因素、免疫反应、环境温度过高、脱水、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孩子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重复进行擦拭直至体温下降,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度。若孩子出现寒战需停止降温并注意保暖。 2、补充水分 家长需每15-20分钟给孩子喂食少量温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高热会导致隐性失水增加,脱水可能加重体温调节紊乱。观察孩子排尿情况,若4-6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 3、使用退烧药 体温超过38.5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不同剂型需间隔4-6小时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止交替使用不同退烧药,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蚕豆病患儿禁用对乙酰氨基酚。 4、观察伴随症状 家长需记录发热持续时间、热型变化及是否伴随皮疹、抽搐、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若出现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或皮肤瘀斑,可能提示脑膜炎或脓毒症,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应完善血常规检查。 5、及时就医 3月龄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度、3-6月龄超过39度,或任何年龄阶段发热伴惊厥、呼吸困难、紫绀时需急诊处理。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描述发热起病情况、用药史及疫苗接种史,必要时需进行腰椎穿刺或影像学检查。 发热期间应保持孩子衣着宽松,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米汤、藕粉、蔬菜泥等,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恢复期可逐步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体温正常后24-48小时再考虑返校,避免剧烈运动。家中需常备电子体温计和退热贴,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若孩子有热性惊厥史,家长需学习惊厥发作时的急救体位管理。
葛伟
葛伟 副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