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28 07:59
黄女士近刚生完孩子,和许多新妈妈一样黄女士相对以前变胖了不少,并且她还遇到了麻烦事儿,以前戴上的婚戒现在由于手指变粗取不下来了,而且有越卡越紧的感觉,手指都有些疼痛,后指的喊消防员过来帮忙取下。很多女性都有产后变胖的经历,有些人能很快的瘦回去,而有些人则在变胖的路上一去不复返,那么产后变胖该怎么减肥呢?
1、产后减肥佳时间
一般正常女性不论在任何年纪,产后减重的2个要点无非是饮食和运动,随着年龄越大,当然减重的时间及过程也会随之增长,绝大部分是身体机能退化和新陈代谢变慢所造成的,所以减重的方式也要是个人身体状况来调整,减重前必须要先衡量个人身高、体重、BMI指数、孕程增加公斤数及产后1个月的体重来评估。
一、瘦身黄金期产后第6周至6个月
一般来说,产后瘦身黄金期为产后第6周至6个月內佳,但也要考虑身体的恢复状态、恢复上班之后的作息、哺喂母乳的时间等等,千万不要因为想要快速减重而减少营养摄取,指要吃对东西,配合适度运动,再加上一堆作不完的事情,想不瘦都难,反之若没有控制饮食,懒的活动,当然一定会发胖。
二、健康减重1周不要超过1公斤
健康的减重建议1周不要超过1公斤为佳,如此较不容易造成身体负面的影响,若健康减重1个月减4公斤,3个月可减去12公斤,4个月就可以减去16公斤,如果以正常的孕期增重12~15斤来说,您已经瘦回原来的体重了。
三、1天多消耗1000卡1周减重1斤
减重1公斤约为消耗7000~7700大卡因年龄、身高、体重、体值而异,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概念来推算:每日摄取的热量饮食,减去基础代谢所需热量,再减去哺喂母乳所消耗的热量,1天只要多消耗约1000卡,1周就消耗了7000卡,也就如同减重1斤。
四、运动可增加肌肉质量消耗更多热量
根据统计,为有健康规律的运动才能提升基础代谢率、活化身体机能也因运动可增加身体的肌肉质量,进而达到消耗更多热量的效能,1斤的肌肉和1公斤的脂肪体积比较起来哪个大,答案是脂肪,因为肌肉密度大于脂肪的关系,所以同样是50公斤的女生,有运动跟没运动的视觉上比较起来,有运动习惯者看起来是显瘦的,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可以增肌溶脂,还可以提升基础代谢率。
2、产后减肥运动方式
一、放松腰、背回复平衡
虽然没有空档运动,我却非常注重身体的动作,避免不良的喂奶姿势,造成身体的蜷曲及歪斜,月子期间不宜贸然瘦身,但我会作简单的伸展动作,除了月子中心教导妈妈们进行的简单伸展姿势外,我将家中的韵律球带到月子中心,当整个人的中心躺在韵律球上,能够完全放松腰、背,也能够帮助身体回复平衡状态。
二、喂奶不翘脚、背部不悬空
许多产妇在生产完之后,严重到坐骨尾椎发疼,每次坐下来变疼的极不舒服,在加上经常要坐着或侧躺在床上喂母奶,每次喂奶动辄1小时之久,久坐或久躺身体某些部位会很痠麻,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重视坐姿及喂奶的姿势,包括不翘脚、背部不悬空。
三、让重力平均整个背部
因此,妈妈们喂奶的时候,背部一定要靠著枕头,让尾椎及腰椎一定有可以靠著的空间,不可让背部后面悬空,才不会让下半身吃力,也能使重力不是集中施压某一个点,而是平均在整个背部上面,宝宝喝奶不是5分钟的事情,常常一喂就是将近1个小时,错误的姿势对身体伤害不小。
四、深蹲训练大腿肌力
很多妈妈抱小孩是用腰部力量直接弯腰,这样很容易受伤,对腰部及脊椎是很大的负担,正确的方式是运用大腿肌群的力量,往下弯或蹲,如果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蹲,会非常建议坐“深蹲”,深蹲可以训练大腿肌力,可以背部紧靠墙壁,让下半身慢慢的往下坐,好像有个隐形的椅子,背部垂直贴墙面,慢慢的蹲下。
3、可以尝试瑜伽锻炼
产后怎么样恢复身材?产后怎么减肥快有效?3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贾勇副院长
擅长:牛皮癣、白癜风、皮炎、过敏、湿疹、荨麻疹、扁平疣、疱疹等
男科医生主任医师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泌尿系感染,男科微创手术等疾病。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常见及疑难男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祝肇刚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刘根尚副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中医治疗长期失眠、焦虑症、抑郁症、过敏性疾病、脾胃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各种疑难病症,以及动脉硬化、多发性斑块、脑出血、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