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中医医院

医院简介

济南市中医医院成立于1957年8月,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济南市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的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济南市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7月17日,市政... [详情]

济南市中医医院成立于1957年8月,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济南市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的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济南市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7月17日,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医院在高新区汉峪片区建设东院区,并把该项目列为济南市第一批和山东省第三批政府与社会合作(PPP)项目和济南市重点工程。建筑面积为93067平方米,设置床位700张。医院现有职工764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61名,副高以上职称专家11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12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二级教授2名、省名老中医2名、省名中医药专家11名。市名老中医16名、市名中医专家26名、泉城十大名医1名。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5个。开设康复科、急诊科、心血管病科、脑病科、肾病科、高血压病科、内分泌科、脾胃肝胆病科、肿瘤科、肺病科、外科、肛肠科、骨伤科、妇科、重症医学科、儿科、针灸科、推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中医药治疗保健康复中心及药剂、检验、放射、CT室、心电、彩超、病理、手术室等医疗医技科室。各级各类重点专科2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13个、市级重点专科6个。康复科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势专科;针灸科为国家、省两级重点专科;临床药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科、儿科、脾胃病科、肺病科、预防保健科5个专科是山东省第四批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心病学科、中医儿科学科是省首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周围血管病科是省、市两级重点专科;针推康复、治未病科、脑病科、肾病科、内分泌科是市级重点专科;脑病科、骨伤科、外科是山东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冬病夏治”、“冬令膏方进补”等已成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特色服务品牌。拥有国家批准文号的名牌院内中药自制制剂59种,优质中药饮片800多种,质优价廉,疗效显著。拥有西门子64排128层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数字胃肠机、大型肺功能仪、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透析机等国际先进诊疗设备。医院先后荣获全国诚信示范医院、全国中医保健特色示范医院、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先进单位、中国信誉体系建设全国示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依靠职工办企(事)业十佳单位、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中医保健服务先进单位、济南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0多项。

医生团队 更多>

裴萍芝
简介:裴萍芝,济南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现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客座副教授。从事中医药卫生工作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用中医、中药及针灸、艾灸适宜技术治疗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对骨科、妇科疾病等疗效颇佳。曾参编《针灸意外及防治》一书,参与完成市级科研课题一项。在国家级及省市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有20余篇科普文章见诸于多种报刊。2002—2006年赴荷兰王国工作期间,凭借出色的工作,多次受到时任我国驻荷兰王国薛捍勤大使的接见并应邀参加我使馆主办的国庆招待会、八一建军节招待会等大型庆祝活动,并较好地执行了在大使的引荐下服务于他国外交官员的任务。
刘建明
简介: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经验丰富,对肝病治疗有较深的临床造诣。对各类型肝病治疗方法个性化,因人因病而异,对症治疗,辩证施治,擅长找病根。先后发表国家级、省级学术论文数十篇,获专利1项。获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陈彤
简介:陈彤,男,主治中医师,从事中医工作十余载,擅长中医推拿、针灸、中医药等传统中医诊疗工作,对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颈椎、腰椎等常见多发病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曾随名老中医卞春强主任工作多年,传承了齐鲁推拿医术精华,并参编《中国现代推拿医术》传播海内外。工作之余进行社会中医药科普知识的传授、教育、讲座。在全国中医药专业杂志多次发表文章。
卞春强
简介:卞春强,男,副主任医师,教授,推拿科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擅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高血压、失眠等。

医院动态 更多>

招聘启示

济南市中医医院于1957年8月成立,是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教学医院。根据医院业务发展需要,拟招聘研究生数名,具体要求如下:一、专业要求博士研究生:中医内科(肾病、内分泌、消化、呼吸、肿瘤、心血管、脑血管、重症医学、康复医学方向)、针灸学、中医肛肠、中医耳鼻喉、骨伤、周围血管病等专业均可报名。硕士研究生:中医肛肠、中医耳鼻喉专业。二、报名时间2011年6月28日—7月5日三、招聘待遇本次招聘的博士研究生,在医院考核合格后参加济南市人事局、卫生局统一组织的事业单位编制考试(博士岗位无笔试只面试),或直接由医院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录用手续;硕士研究生需参加济南市人事局、卫生局统一组织的事业单位编制考试。正式录用后有事业编制。四、联系方式凡符合条件并且有意到我院发展、为济南中医药事业做贡献的人才,请将简历投(寄)到:济南市共青团路76号济南市中医医院人事科,邮编:250012;或发电子邮件至:86193189@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博士(硕士)求职”及所学专业、研究方向。联系人:张老师联系电话:0531-86193189、861931902011年6月28日

2011年中医医政工作要点

2011年,全国中医医政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部署和2011年中医药工作要点,全力推进和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药各项政策措施和任务,继续完善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可得性,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新发传染病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推进中医医政各项工作。一、认真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一)加快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做好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动员部署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大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力度,开展督导检查,及时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成熟经验。对试点中医医院开展监测,继续开展公立中医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相关政策研究。与卫生部联合制定出台建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的指导性意见。参与推进中医医院收费结算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参与公立中医医院治理机制改革的研究,推动试点城市探索建立公立中医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公立中医医院所有者与管理者责权。研究建立公立中医医院以公益性和中医药特色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研究制定中医医院院长资格管理办法,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中医医院院长培训考核体系,继续举办中医医院院长培训班。继续制定印发100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开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试点,在全国50%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展不少于5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在全国20%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开展不少于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抓好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选择部分中医医院开展中医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实施《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功能规范》;推进中医优势病种远程会诊试点工作。实施《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继续在中医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全国所有三级中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二级中医医院中,各省(区、市)根据实际,确定一定比例的中医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地市级中医医院比例不低于40%,县级中医医院不低于20%。继续推进各项便民惠民措施,三级中医医院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二)做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加强中药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管理,推广《中成药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制作并推广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视频资料,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中成药卷。开展中药饮片生产供应保障和配备使用管理等专题研究。(三)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抓好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中提高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补偿比例政策的落实,力争所有参合县均提高10%以上,将推拿等中医诊疗技术和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农民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探索制定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城镇医保政策。(四)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展中医药服务。抓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以及老年人、孕产妇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有关中医药内容的实施。参与修改确定新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病毒性传染病防治中将中医药技术方法作为重要手段。将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并列为重点指标予以考核。推进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配套试点工作。(五)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将中医药科室建设和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重要内容,力争设置中医科的乡镇卫生院比例达到90%以上。选择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试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知识培训,力争90%以上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培训。继续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进一步做好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确保10%的县级中医医院接受支援。二、做好中医药应急和新发传染病防治工作(六)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应急和防治新发传染病工作机制。开展中医医院应急能力建设和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制定中医医院应急工作预案。完善中医药应急救治技术方案和新发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加强中医药应急和防治新发传染病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适时召开中医药应急暨传染病防治工作座谈会。(七)继续开展传染病中医药防治工作。继续做好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继续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的项目,进一步扩大救治规模,并适时对新增项目省份进行督导。三、巩固发展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八)继续实施《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1年)》,抓好《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贯彻实施。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工程,以推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等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项目实施并取得实效为主要内容,适时开展项目绩效评估暨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评价,以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可得性。继续开展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监测。(九)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探索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继续开展省级和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加强省级和县级师资培训;继续出版《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系列丛书,分层分类对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西医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十)加大典型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对农村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指导,印发《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举办农村中医药工作培训班,对全国县(市)卫生局局长进行轮训。(十一)继续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完成一批候选地区检查评估工作,重点完成原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的检查评估。命名一批直辖市级和地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对获得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和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满5年的地区开展重点复核。(十二)参与制定《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村卫生室管理办法》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意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的作用。四、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十三)加强中医医院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适时组织开展检查评估和总结评优。(十四)印发《中医医院评审管理办法》、《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和《中医医院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修订《中医医院基本标准》,继续制定中医医院内设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加强中医医院诊疗科目准入管理。(十五)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开展“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项目建设检查评估,启动“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继续印发并推广一批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启动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协作中心建设。继续推动中医重点专科视频网络平台建设。(十六)加强中医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推进《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落实。继续推广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和新型煎药机,规范小包装中药饮片规格和色标,对小包装中药饮片试点应用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十七)继续实施中医诊疗设备促进工程。对第一批推广的中医诊疗设备进行评价,开展第二批“推广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遴选和评审工作。研究提出中医诊疗设备准入标准和注册审批标准的建议。开展中医诊疗设备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制定建设标准并开展评选工作。五、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十八)继续做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总结“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经验。扩大“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范围,积极推进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选择20个以上市辖区开展试点。(十九)研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准入标准并开展试点。(二十)积极推广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加强服务技术方法及其相关产品研究开发,探索制定10种慢性病“治未病”菜单式服务,形成具体的服务项目。六、做好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工作(二十一)继续做好中西医结合工作。印发《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开展推广培训和交流。做好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制定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做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项目检查评估,启动“十二五”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项目。(二十二)继续做好民族医药工作。抓好《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2年)》贯彻落实。做好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制定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研究制定民族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和程序。开展“十一五”重点民族医医院和民族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检查评估,启动“十二五”重点民族医医院和民族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印发并推广一批民族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七、进一步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二十三)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督促各地落实好《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等标准规范,参与制定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基本标准中有关中医药内容。(二十四)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并开展培训与交流。(二十五)与卫生部、总后卫生部继续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八、其他(二十六)贯彻落实全国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工作座谈会精神,印发《关于加强民间医药工作的意见》。抓好《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和基本标准贯彻落实(二十七)进一步抓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办法》(卫生部令第52号)的落实,督促各地按要求组织实施好师承人员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工作;研究探索将掌握中医保健技能的民间医药人员纳入中医职业技能考试。(二十八)继续完善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相关规定,加强中医类别医师定期考核。与卫生部共同扩大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试点。推进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二十九)做好中医技术和现代技术的管理,开展中医药治疗技术整理、规范、准入和推广工作。积极探索现代技术在中医医疗机构的准入和推广机制。(三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中医医政工作实际,围绕中心,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普遍开展公开承诺活动,做好先进典型的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感冒灵颗粒是治疗风热还是风寒

感冒灵颗粒既可用于风热感冒,也可用于风寒感冒初期。感冒灵颗粒主要由三叉苦、金盏银盘、野菊花、岗梅等中药成分组成,具有解热镇痛、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
马晓斌
马晓斌
山东省立医院

心脏支架手术多少钱

手术的价格高根据具体的病情和选择的支架来看。一枚国产支架需要2-3万元作业,一枚进口支架需要3万元左右。手术过程是通过造影结果来查看是否需要手术,手术主要是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条通路。
姜睿
姜睿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低焦油香烟是否能减少肺癌风险

低焦油香烟不能减少肺癌风险。虽然低焦油香烟的焦油含量较低,但吸烟者往往会通过增加吸烟量或改变吸烟方式来补偿,导致实际吸入的有害物质并未减少。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任何类型的香烟都会增加肺癌风险。
支修益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肺不张是严重的病吗

肺不张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因和范围,多数情况下及时治疗可恢复。肺不张可能由支气管阻塞、肺部感染、肿瘤压迫、胸外伤或术后并发症引起。1、支气管阻塞:痰栓、异物或肿瘤阻塞支气管导致局部肺泡萎缩,表现为咳嗽、胸闷。轻症可通过体位引流、祛痰药物改善,严重者需支气管镜解除阻塞。2、肺部感染:肺炎或结核引起的炎性分泌物堵塞支气管,常伴随发热、咳脓痰。需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阿...
fhjk6538504
fhjk6538504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肺不张原因与治疗方法

肺不张可能由支气管阻塞、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肿瘤压迫、术后并发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抗感染治疗、胸腔穿刺引流、肿瘤切除手术、呼吸康复训练等方式改善。1、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内痰栓、异物或血块堵塞是常见诱因,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外伤患者。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患侧呼吸音减弱。需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清除阻塞物,配合氨溴索等黏液溶解剂促进排痰。2、肺部感染...
fhjk6538504
fhjk6538504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高钾血症可以引起呼吸衰竭吗

高钾血症可能引起呼吸衰竭。高钾血症导致呼吸衰竭的机制主要有严重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代谢性酸中毒、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1、严重心律失常:血钾浓度超过6.5毫摩尔/升时可能引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高钾血症会改变心肌细胞膜电位,导致窦房结功能抑制和传导系统异常,出现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后,全身组织缺氧可继发呼吸衰竭。2、呼吸肌麻痹:...
fhjk6538504
fhjk6538504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例假肚子疼怎么回事 这些原因导致例假肚子痛

例假肚子疼可能与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热敷、药物止痛、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痛经通常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骶酸痛,严重时伴随恶心呕吐。 1、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常见于初潮后1-2年的青少年女性。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经期剧烈腹痛,疼痛可放射至腰背部。该病与经血逆流、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可能伴随性交痛、排便疼痛。确诊需结合超声或腹腔镜检查,治疗可选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地诺孕素片等药物,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腹腔镜手术。 3、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会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患者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该病与子宫内膜基底层侵入肌层有关,常合并月经过多。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增厚,治疗可选择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症状严重者需行子宫切除术。 4、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引发的痛经多为继发性,与病原体上行感染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妇科检查可有宫颈举痛。需完善分泌物培养,治疗常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多西环素片,慢性盆腔痛患者可辅以物理治疗。 5、精神紧张 长期焦虑抑郁可能加重痛经症状,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这类患者疼痛阈值较低,易出现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正念训练调节情绪,必要时短期使用艾司唑仑片改善睡眠。 经期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每日用40℃热水袋热敷下腹15分钟,适量饮用姜茶有助于缓解痉挛。记录月经周期及疼痛程度,若出现非经期疼痛、经量突增或持续3天以上剧烈疼痛,应及时就诊妇科排查器质性疾病。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可降低痛经发生概率。
于淑霞
于淑霞 副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