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内分泌科举办糖尿病管理与治疗新进展学习班

盛夏7月,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项目“全国糖尿病管理和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在宁德举办。学习班历时4天,共安排课程19讲,参会学员共有175名。课程内容新颖,均为该领域新进展和前沿知识,得到与会专家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本次学习班共邀请23位国内、省内著名专家和教授。有解放军总医院潘长玉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高妍主任、长海医院邹大进主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立勇副院长、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陈璐璐主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曲伸主任,以及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王烈主任、泌尿外科吴卫真主任,同时本次学习班还邀请到福建省卫生厅医学会阮孟源秘书长和福州总医院的肖海副院长参加会议并讲话。 近30年我国2型糖尿病流行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起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糖尿病患者约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15.5%,糖尿病前期人群1.482亿。目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还很不理想,多项研究均显示HbAlc控制在≤6.5%的患者人数不足26%。我省处在海峡西岸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较快,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大约在7%左右,防控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糖尿病治疗领域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推陈出新,有关糖尿病防治的循证医学证据陆续公布,为糖尿病的防治带来了曙光,如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类似物,DDP-4抑制剂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骨髓干细胞移植和胃转流术治疗新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拓宽了我们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 通过此次学习班的成功举办与经验积累,内分泌科计划每年都举办相关学习班,传授新观念、新技术,通过学术交流,不断促进学科发展,逐步建成糖尿病防治知识交流的品牌。

福州总医院“九五”以来二等奖以上成果简介

1、中国汉族人器官移植基因配型研究与临床应用:率先建立器官移植快速基因分型全套技术、抗体筛选技术,首次提出汉族人HLA-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 大幅度提高移植相配机率,显著改善移植效果,节省大量治疗费用。成果在国内52家移植中心推广应用并被美国加州大学世界著名配型中心采用。 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中国人遗传性b5R缺陷的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及酶学研究:该研究阐明了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简称b5R)遗传缺陷引起的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分子机制。可用于临床实验诊断,监测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有利于产前基因诊断的开展,为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本项目在中国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中发现的3个突变b5R基因序列(其中2个为世界首报)已被国际上3个主要的基因数据库GenBank、EMBL、DDBJ正式收录,成为全球共享的生物信息资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作出了贡献。成果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血红蛋白新功能--巯亚硝基血红蛋白的发现:本研究发现人体红细胞内存在着巯亚硝基血红蛋白以及血红蛋白和一氧化氮相互作用的动力循环。这一发现,标志着人类对血红蛋白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用此研究成果改造无细胞系血红蛋白使之成为血液代用品具有极为广阔的战伤抢救、器官移植等军事和民用前景。为解决各种合成血红蛋白在应用时造成血压升高、血管内膜受损和血小板聚集等副作用提供了途径。成果199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4、自动负压活检装置的研制及推广应用:本研究发明了《自动负压活检装置》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产品推广全国22个省市124家医院,该技术2001年被国家卫生部列入面向基层推广“十年百项计划”项目之一,2002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5、肝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及肝癌的研究:研究发现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标记基因,确立排斥反应早期基因诊断方法;在国内首先建立协调性异种肝移植模型,改进供肝获取技术,简化肝移植手术方式,探索出免疫抑制方案。该成果2002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肾活检组织远程邮寄病理检验法建立及国内大规模推广应用:发明通过信函邮寄肾穿组织标本的邮寄盒,研制出能保存肾穿标本免疫复合物的PB-FA液,接受全国各地邮寄标本进行远程病理诊断。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23个省、市146个单位推广应用。该成果2002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多普勒超声对胎儿心脏病及外周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应用:在国内首先系统地将胎儿超声心动图应用于临床,并率先开展围产期胎儿心脏及外周血流动力学监测,为宫内早期诊断胎儿心脏病提供依据,显著提高了围产期监护治疗水平,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促进作用。该成果2001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8、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对大鼠小胶质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的影响:老年性痴呆症、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的过强免疫反应有关。本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以小胶质细胞为靶细胞的体外研究模型,为研究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病的药物提供了有用的研究模型;发现银杏提取物的有效成分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具有抑制小胶质细胞功能的作用;首次发现积雪草甙具有抑制大鼠小胶质细胞产生的作用。对临床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病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该成果200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9、一氧化氮与妊高征的关系及硝酸甘油治疗胎儿窘迫综合征:本成果从分子水平探讨一氧化氮(NO)与妊高征的关系,以指导妊高征的防治。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NO供体硝酸甘油治疗胎儿窘迫综合症,以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该成果200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0、诊断剂量彩色多普勒对孕鼠及其仔鼠遗传学效应的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孕鼠宫内胚胎的动物模型,从整体及微观角度、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照射剂量的单独及交互作用揭示彩超对孕鼠及其所产仔鼠遗传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彩超技术提供依据,此研究199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1、解析单克隆抗体可变区基因序列的实验方法及其应用:本项目独创了单引物预掺入PCR方法,对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作了多项改进,提供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单克隆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分离和序列测定。该成果199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2、《实用医学检验学》:系大型医学检验专著,推动和促进了医学检验先进理论和技术在国内传播和普及,199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3、锌对大鼠脑海马发育和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揭示机体缺锌及过量锌导致学习记忆障碍的机理,为儿科临床指导合理用锌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4、新型DNA抗体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在国内外率先推出了“抗DNA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该研究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验科引进的新型流式细胞仪投入使用

日前,福州总医院实验科从美国BD公司引进的新型流式细胞仪经过调试验收后,正式投入使用。这台先进设备采用的技术一直为全军医学检验研究所原所长朱忠勇教授所期待,此举不仅使医院流式细胞检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也为朱老所长完成了一个遗愿。 新型流式细胞仪具有保障临床服务,兼顾院内科研的双重任务,不仅摆脱了原来流式技术员全天候手动上样的麻烦,仪器也由原来的单激光3色升级换代为三激光8色,一次染色可同时检测6种标志物,这两项特性使高自动、临床标准化与高通量、科研灵活化得以同时实现。 借新仪器启用的契机,实验科小试利器之锋芒,根据福州总医院学科发展和临床需求特点,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流式细胞新技术新业务:有针对男科生殖的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结合图形的精子DNA倍体分析两项精液DNA测定组合,有针对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的T调节细胞等多个项目组合,并将现零散项目组合为流式仪—淋巴分群五项和流式仪—T淋巴亚群三项,系列举措将推动新型流式细胞仪发挥高性能的特性。

巧用精准切除术 巨大肝癌患者获新生

来自福建平和县50岁的黄先生,一家人长期在外经商。近期他感觉腹部经常胀痛无法进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到医院体检后发现肝脏长了一个巨大肿瘤,随即来我院就医。 江艺主任接诊了这位患者,经过仔细分析他的检查资料确诊肝癌。辅助检查发现肿瘤大小已达20×18cm,如果不尽快手术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他们同意尽快手术治疗。 考虑到肿瘤巨大,且贴近第一、第二、第三肝门,运用传统的肝切除技术有可能引起术中大量失血,存在极大风险。为了保证手术万无一失,江主任带领治疗组尽快完善患者的术前检查,同时协调了介入科、肝胆内科、麻醉科共同对患者进行会诊并制定一套详细的手术方案。 经过各位专家反复讨论后决定采用精准切除的这一理念对患者进行治疗。精准肝切除主要特点为:讲究证据的临床实践,综合运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法;精确定量术前评估与个体化手术规划;强调解剖性区段切除,追求剩余肝脏损伤最小化,确保残肝结构完整和功能代偿;以精确术前和术中影像评估和引导为依据,结合癌灶侵袭转移特征,最大限度清除病灶,最大限度保留残肝体积。精准肝切除技术是外科技术、影像学技术、计算机辅助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有机运用,具有解剖精确、术中出血少、对肝脏损伤小、病人恢复快等优点,以达到肝癌切除的最佳治疗效果。 根据既定方案,首先对患者行介入治疗,通过此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肿瘤的滋养血管,并对其进行精准有效的封堵,为该患者的手术争取了有利的时机,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出血。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由江主任担任主刀对该患者实施了右半肝合并胆囊切除术,术中通过娴熟的技术进行精确的解剖操作,3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切下的肿瘤重达7斤余,术中出血不到300ml。 据江主任介绍,由于应用精准切除技术使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目前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术后10天已出院。此病例的成功救治标志着精准肝切除理念在现代肝胆外科中的充分应用,即术前精确地评估,精密的手术规划,精细的外科操作,精良的术后护理,从而带来了患者迅速康复,也标志着我院肝胆外科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卒中溶栓时间窗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3小时是目前对于国际公认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窗,对于扩展溶栓时间窗的研究正引起众多医务人员的关注。 来自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应接受溶栓治疗。从2008年10月至今,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起病后3 ~ 4.5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数迅速增加,患者入院至接受治疗时间无变化(均为65 min)。与3小时内接受治疗者相比,3 ~ 4.5小时内接受治疗者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转归较差,但扩展时间窗为无法接受较早溶栓治疗者提供了机会,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应接受溶栓治疗。 该结果不仅证实既往研究结论可扩展至临床实践,而且表明卒中起病后4.5小时内可应用阿替普酶的观点已日益为全球医务人员所接受。但研究在遴选3 ~ 4.5小时接受治疗者时采用严格的入选标准:排除年龄>80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25分、既往卒中或糖尿病者。因此阿替普酶对此类患者的作用依然不确定,其在治疗时间窗后期对此类患者的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欧盟药物管理局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尚未批准在3 ~ 4.5小时时间窗内静脉应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一些临床医生亦据此持观望态度。 通过研究获知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使更多患者获益的直接证据,对卒中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和COPD存在升血糖风险

加拿大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的应用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及疾病进展具有相关性,尤其是应用大剂量ICS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时。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杂志》[Am J Med 2010,123(11):1001]11月期。 目前已知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可升高糖尿病风险,但尚不清楚大剂量ICS的作用。 研究者选取1990-2005年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开始接受ICS治疗的388584例患者,并对其随防至2007年或至新发生糖尿病时。对于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的亚组患者,研究者随访其疾病的进展情况。在5.5年随访期间,30167例患者新发生糖尿病,并且2099例患者由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转为接受胰岛素治疗。在当前接受ICS治疗的患者中,其糖尿病发生风险及改用胰岛素治疗的比率均增加34%。在接受大剂量ICS治疗的患者中,上述风险升高幅度最大。 传统观念认为,局部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影响较小,但该研究显示对于年龄较大的COPD患者,大剂量长期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显著升高糖尿病患病风险,与全身性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相似。 专家提出,研究结果并不是让哮喘和COPD患者停止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而是警示医师应严格掌握吸入糖皮质激素适应症与使用疗程,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激素使用时间和剂量。对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临床医师应注意定期复查血糖等指标,并提前干预,如控制饮食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喜食甜食、饮酒、作息不规律)。对于出现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临床医师应更加严格控制饮食,鼓励其进行体育锻炼并接受糖尿病教育。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临床医师应尽早给予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从而保证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上一页
2/2
末页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股骨头坏死是什么意思

股骨头坏死是指股骨头血供受损导致骨细胞死亡、结构破坏的病理过程,属于骨科常见疾病。
于峥嵘
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低焦油香烟是否能减少肺癌风险

低焦油香烟不能减少肺癌风险。虽然低焦油香烟的焦油含量较低,但吸烟者往往会通过增加吸烟量或改变吸烟方式来补偿,导致实际吸入的有害物质并未减少。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任何类型的香烟都会增加肺癌风险。
支修益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治口臭吃啥药比较好

口臭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因选择。口臭通常由口腔问题、消化道疾病、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需要针对性治疗。1、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是口臭最常见原因。细菌在口腔内繁殖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导致特殊异味。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牙,使用含氯己
张天奇
张天奇
山东省立医院

膀胱癌是怎么引起的

膀胱癌可能由长期吸烟、职业化学暴露、慢性膀胱感染、遗传因素及饮用水污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方式干预。1、长期吸烟:烟草中的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经尿液浓缩后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吸烟者患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6倍。戒烟可降低风险,确诊后需通过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监测病情。2、职业化学暴露:长期接触苯胺染料、橡胶制造中的芳香胺类化合...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如何治疗转移性膀胱癌

转移性膀胱癌需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主要方法包括全身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局部放疗及姑息性手术。1、全身化疗: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核心方案,常用药物有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甲氨蝶呤联合长春碱等。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并延缓转移进展,但需评估患者肾功能及体能状态。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是常见副作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2、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膀胱癌的术后护理和随访

膀胱癌术后护理与随访需重点关注伤口管理、排尿功能恢复、并发症预防、定期复查及心理支持。主要措施包括导尿管护理、膀胱功能训练、饮食调整、影像学复查和情绪疏导。1、导尿管护理:术后通常留置导尿管1-2周,需保持引流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流感染。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尿道口,观察尿液颜色和量,若出现血尿加重或絮状沉淀需及时就医。导尿管拔除前需进行膀胱造影确认吻合口愈合。...
胡兴胜
胡兴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月经发黑量少是怎么回事

月经发黑量少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损伤等因素有关。 内分泌失调是常见原因,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节食或肥胖可能导致雌激素水平异常,影响子宫内膜正常增生脱落。宫腔粘连多见于人工流产或清宫术后,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形成瘢痕组织,表现为经血流出受阻伴周期性腹痛。子宫内膜损伤则与多次宫腔操作、慢性子宫内膜炎相关,表现为内膜变薄、血管分布减少。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经期下腹坠胀、腰骶酸痛等伴随症状。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经期注意腹部保暖。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进行妇科超声及性激素六项检查明确病因。
冷启刚
冷启刚 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