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出血近5000ml、生命垂危的孕妇经我院抢救脱险,顺利出院。妇产科主任朱红娣在说到这个病例时非常感慨。
这位35岁的年轻妈妈曾于2002年时用剖宫产的方式生了第一胎,今年3月份,怀上第二胎已4个月的她在产检中被告知胎儿无生命迹象。在当地医院经过药物流产方法未能将胎儿成功流产后,她接受了胎儿钳刮术。非常不幸的是,钳刮术并不顺利,当天下午,患者宫腔内的血喷涌而出,瞬间之内达到近1000ml,不多久,出血达2000ml的患者进入休克状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被呼叫紧急会诊,袁凤娣医生被派往当地医院参加抢救,止血和输血一并进行,同时,在市人民医院,已经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5点30分,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抢救并将接受手术。此时,患者的凝血功能下降,出血仍在继续,为了挽救患者性命,必须行子宫切除术。普通的子宫切除手术一般1个小时就能完成,而这个患者,朱红娣主任和诊疗组足足在手术台站了2个多小时,由于出血过多,患者已到了凝血功能障碍的地步。晚上8点50分,手术结束,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经过两天的监护,患者转出监护病房回到产后康复科。之后,医生和患者一同面对了诸如预防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感染等并发症的关口,最后患者顺利康复。这个出血量将近5000ml的患者,最后能救过来,朱红娣主任说,“非常幸运,相当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患者整个地换了一遍血。”然而这样的风险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经过病理检验诊断,证实该患者的胎盘植入了肌层,和朱红娣主任的术前诊断一致。事情回放到2002年,该患者生产第一胎的时候,应家属和本人要求,在没有任何指征的情况下,在当地医院选择了剖宫产手术,而这次怀孕,胚胎正是着床在曾经的剖宫产切口处,不仅如此,胎盘还植入了肌层,导致了胎儿发育不良乃至死亡,更引起胎儿钳刮术中大出血。朱主任感慨,10多年来,社会性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一直占一定的比例,而现在生二胎的正越来越多,该患者虽属极端个例,然而,第一胎剖宫产给怀孕生产第二胎确实会埋下隐患。朱主任呼吁,剖宫产是解决难产的途径,没有剖宫产指征的育龄妇女生育都应该勇敢选择自然分娩,而家属更应给予支持。目前,国际上剖宫产率已在逐年下降,但我们中国的剖宫产率还是很高,所以降低剖宫产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同时,现在产妇的营养水平普遍提高,导致胎儿过大增加自然分娩的难度这一状况也值得关注,在孕期适当控制胎儿体重不仅利于自然分娩,也对将来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巨大儿将来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都相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