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际护士节期间,我院中心ICU受到国内三家新闻媒体关注:《中外新闻》杂志2014年第二期第12页刊登专题报道《“阴阳一隔获新生,感恩一曲献亲人”—东莞八旬老人周仲芬五一节病房作诗感谢医生》;《东莞日报》5月13日A11版综合新闻栏目刊登专题新闻报道《重病逃出鬼门关,老人赋诗赠医护》;《东莞时报》5月13日A08版“善行”专栏也刊登新闻报道《八旬翁三次病危被救回,作诗求字谢医护人员》。
《中外新闻》是联合国附属机构北北合作组织指定的对外宣传主流媒体,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记者站。什么原因让多家新闻媒体如此关注呢?
原来,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也是虎门80岁老人周仲芬先生重获新生的日子。42天前,也就是4月1日,老人因“突发大咯血”,被家人送到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救治。由于咯血量大,且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当日由呼吸内科转至中心ICU进一步抢救。
老人病情非常危重,先后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老人40年前接受过“胃大部切除术”,体型消瘦,20年前开始反复咳嗽、咳痰。诊断为:1.支气管扩张伴咯血;2.急性心肌梗死;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急性加重中度;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5.高血压病(3级,高危组)。
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体质差,心肺功能差,咯血量大,血红蛋白由137g/L下降至95g/L。更加棘手的是,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出血性疾病合并缺血性疾病,两者又都是高致死率的“杀手”—急性心肌梗死VS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抗凝还是止血?医生陷入两难境地。
主管医师蔡潮深主治医师将病情汇报给江东新副院长。江副院长对病情做出分析与指导:患者当前最致命的威胁来自大咯血,因此,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常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对患者可能造成无法控制的出血风险。患者虽然心脏B超提示“室壁阶段性运动障碍”,但患者目前胸痛症状经过治疗能够缓解,没有四肢冰冷、尿少等心源性休克表现。动态监测肌钙蛋白T有下降趋势。因此,心肌梗死的治疗,以口服“他汀”及“ARB”为主。鉴于心肌梗死的威胁,止血敏、止血芳酸等抗纤溶药物同样不宜使用,因为一旦使用,可能造成冠脉内血栓扩大,同样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治疗以“中性治疗”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对全身凝血功能有干扰的药物。寄希望于患者自身进行凝血功能的调节,维持脆弱的平衡。待抗感染药物起效,肺炎控制,咯血可能好转。江副院长指示,请心内科、呼吸内科相关专家会诊,一起调整治疗方案。
ICU护士长赖江明副主任护师,组织林彩真、奉伍妹、钟柳眉、奚美英、廖秀芳等护师,根据患者病情,制订出周密的护理计划,细心呵护老人。由于老人需要安静休息,为避免下床可能导致咯血加重以及心肌梗死恶化的发生,老人的吃喝拉撒都在床上。ICU的姑娘、小伙子们不怕累,不怕脏,细心的照料老人,老人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
除此之外,医生护士每天都要和老人做大量的心理安抚工作:解释身体不适的原因,分析病情改变的趋势,缓解心理恐慌的感受,增强疾病康复的信心。通过我们一天天的努力,老人紧锁的双眉渐渐舒展了,绷紧的脸庞慢慢平复了。不经意间,胃口增加了,睡眠时间延长了,有时也有微笑了……
经过17个昼夜的紧急抢救与细心护理,在呼吸内科、心内科等相关科室的大力协助下,周仲芬老人病情明显好转,于4月17日转至呼吸内科。经过多天构思,在“五一”节这天,老人亲手赋诗一首,表达对我院全体医务人员的感激之情:医生医德传美名,尽职尽责献医技。阴阳一隔获新生,感恩一曲献亲人。
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老人还嘱咐儿子,找朋友帮忙请来岭南画院青年书画家、四川美院硕士研究生李志国,题写这首献给我院医务人员的诗。两幅用镜框裱好的精美书法书写的诗,老人指定分别送给我院中心ICU及呼吸内科。
这种朴实而动人的医患之间的情感互动,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注意。上述三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分别对此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中心ICU:桂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