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临床应用的常见并发症
各种皮肤软组织缺损所致创面是外科常见病,特别是对创伤外科而言,其不但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为外科医生带来了挑战。人工皮是皮肤治疗过程的一种暂时性的创面保护覆盖材料,也可称为“人工烧(创)伤覆盖材料”,人工皮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分与体液从创面蒸发与流失、防止感染,促使肉芽组织生长,促进愈合。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远优于常规治疗,已在临床推广应用近20年,在创伤外科、烧伤科等很多科室都有积极的疗效。但在随着VSD技术临床应用的普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只有充分认识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充分发挥VSD技术的疗效和优势。
引流管堵塞 引流通路的堵塞为使用VSD的第一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尤其在清创后直接安装VSD的患者中,术后24~48h内的堵塞率更高。本组90%的病例在术后24h内堵塞,堵塞物为血凝块及感染较重、渗出液较多时渗出物凝结块。其原因:(1)引流物粘稠且量大,并与清创后创面的血性渗出物形成混合物,常在三通接头处出现凝结堵塞;(2)引流区内的压力和负压源压力相等时,引流管内引流物不流动,滞留在管道内发生干结。所见征象为引流物数量的减少甚至消失,管道内的液体不见移动或无气泡翻滚。因此在术后48 h内要加强对引流管和负压效果的观察,如发现有堵塞的情况应及早处理。处理方法:每天应用碘伏溶液从材料灌注区正向冲洗2次,每次50ml,如果引流较多,则增加冲洗次数,此法即可防止引流管堵塞,保持医用泡沫海绵的弹性及通透性,还可以杀灭创面细菌;如果处理失败给予及时更换VSD。
VSD医用泡沫干结变硬 其常见原因是创面分泌物被引流干净,其次是密封不严,即VSD负压密闭系统发生漏气。漏气表现为医用泡沫材料压缩状态消失不见管型,引流管内无液体流动,负压源显示负压消失,半透膜下有积液,当渗出液少时造成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医用泡沫脱醇变硬。最常见的漏气部位为:(1)引流管或固定针的系膜处,(2)三通接头连接处;(3)边缘有液体渗出及皮肤皱折处;(4)无序贴膜导致膜与膜之间有漏贴空白处;(5)半透明膜覆盖管道处等。对于这种情况主要是预防,术中要在贴膜以前仔细清理创周皮肤,将血污等擦拭干净,待皮肤干后贴膜,半透膜要覆盖创周3cm以上正常皮肤,一定要粘贴紧密。对于骶尾部创面的漏气主要采用反“品”字法,引流管口部位采用“系膜”法,系膜至少长3.0~5.0 cm,以保障了装置的气密性。术后加强观察,保持有效负压吸引状态,发现半透膜周边有翘起应加贴半透膜给予密封,密封后接负压VSD材料会迅速塌陷可见引流管管型;每天应用50ml生理盐水或碘伏溶液从材料灌注区正向冲洗2次。如果在术后前48h变硬,可以从引流管中缓慢逆行注人生理盐水,浸泡维斯第敷料使其重新变软,然后再次接通负压,仔细检查密封不确实处,有时可通过贴近敷料时,听到的漏气声来查找漏气的位置,这时需要重新用半透膜密封漏气处。若是术后48h之后变硬,引流管中已无引流物持续流动,特别是对于比较表浅、渗出物少的创面,VSD主要起密封和防止水分蒸发及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应不做处理,一般不会影响VSD的最终效果。
VSD材料出现污秽颜色 因清创后创面会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VSD材料上面会出现黄绿色、绿色及灰暗色等污秽的颜色,这种情况不会影响治疗效果,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对于创面大、软组织损伤严重或感染的病例可更换VSD材料2~3次,待创面被新鲜肉芽组织覆盖后行皮瓣移植或植皮术覆盖创面。
创面感染 发生原因主要是:(1)创面消毒不彻底,无菌操作不严格;(2)其他部位感染血行播散;(3)伤口局部有外固定器或内固定钢板等异物;(4)引流不畅。由于VSD系统是一套封闭系统,造成一种厌氧环境,而且不需要常规换药,创面外观干燥,这使我们容易对创面渗出物性状及气味的及时掌握出现疏漏。对此种情况,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局部肿胀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发热,患肢肿痛加剧,应立即打开封闭创面进行检查。根据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抗生素。对于创面感染严重者,可通过引流管逆行注人甲硝唑等抑制厌氧菌生长的抗生素或每天应用碘伏溶液冲洗保持引流通畅。
半透膜下积液 发生于术后24~48h内。主要原因是医用泡沫敷料覆盖范围不足造成。1例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形态不规则,有小部分创面未能与负压系统直接接触而被半透膜封闭,术后该处创面的渗出致半透膜下积液。经及时添加医用泡沫、更换贴膜而解决。另2例是烫伤患者,在半透膜粘贴处出现浅Ⅱ°烫伤水疱,经抽吸水疱内液后加贴半透膜后自行愈合。
创面出血 出血原因主要是:(1)术中创面止血不彻底;(2)接通负压源后,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加之术后常规全身运用抗凝扩容药物,存在潜在出血的危险;(3)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本组中出现1例创面大出血清况,发生于术后3d,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引流液,VSD材料颜色呈淡红色或暗红色,该患者因创伤截肢,截肢创面感染,发生感染性及低血容量性休克导致DIC所致。如果引流液出现新鲜血液,且持续不止,如无凝血功能异常,则证明刨面出血,应立即手术止血。如为凝血功能异常,多有较严重的合并症,处理比较棘手,应以全身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且预后差,本院1例出血患者最终因DIC死亡。持续负压引流,容易导致患者血红蛋白低下,因此,对病人引流物的性状及引流量都需要严格观察和记录,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和血常规的监测,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对症治疗。
3.7 负压源异常 主因是负压源异常。负压源采用医院中心负压或电动吸引器,根据创面大小负压维持在200~300mmHg。 持续负压能将创面内脓液及部分坏死组织及时彻底地引出体外,加速深部腔隙的闭合和感染创面的愈合,要每1~2h检查引流瓶是否处于负压状态。合适的负压可以起到充分引流,防止创面积血积液、迅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等作用。负压过小达不到引流效果,负压过大,大量组织液、淋巴液被吸出,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易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等情况,且易导致周围神经末梢坏死而产生疼痛及造成引流管塌陷等并发症。如果瘪陷的维斯第敷料出现膨胀,薄膜下出现积液,提示负压失效,应立即处理。负压源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中心负压表损坏、引流通路连接处漏气、引流管折叠几种情况。处理方法主要是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人,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对于因创面过大导致的负压不够情况,可采取交替夹闭一部分管道,保证其他管道有足够的负压吸引,保证引流效果,交替进行可达到满意的引流效果。
VSD作为一种新型的引流技术,它将开放性创面变为闭合性创面,彻底去除腔隙和创面的分泌物及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及多次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但在临床应用中一些并发症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何在使用中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发生,本文通过对我科116例采用VSD技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VSD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便于医务人员掌握观察指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充分发挥VSD技术的优势,更好的保证其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