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立医院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建于1955年5月,当时只有一名中医师,设中医门诊,无病房。1956年聘入名中医林道铭,1957年又聘入名中医叶轩孙。1960年在西医内科病房内附设中医病床14张。有中医师11名,年门诊量91087人次,住院数55人次。 1962年中医病床相继减至4张,最后全部撤消,中医师余下8名,只开展门诊。1965年单独成立了中医病房,地点在温泉路托儿所楼上,床位30张,医护人员共有19名(其中护士7名)。1970年中医病房搬迁至温泉路原儿科病房内。1972年中医病房再次撤消。1975年中医病房重新建立,设在原高干病房二楼,床位40张(内有痔疮床位10张)。1978年中医病房搬入五层医疗大楼的第二层,床位40张(内有痔疮床位10张),医师15人,护士8人。1986年,中医科共有床位44张(内有痔疮床位10张),各级医师21名(副主任中医师1名,主治中医师8名,中医师8名,中医士4名),护士11名。1994年痔疮科10张床位归属中医科,中医科拥有44张床位。1992?2002年,中医科在完成本科门诊、病房工作任务情况下,响应医院的号召,解决住院难的问题。当时洋下,有170多座居民无医疗站,我科当时在洋下开设医疗点,为当地人们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年门诊量上万人次,营业额近百万,得到当地居民的好评。既取得社会效益,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医科1989年?1998年,本科主任、副主任和部分主治医师到琅歧卫生院送医送药到农村,帮助当地卫生院解决疑难病症,提高业务水平。不仅为当地的医疗水平改革推进一步,受到当地医院和党政部门的欢迎,也为本院的外向型服务打开方便之门。1993年至1998年中医科先后选送5名年轻医师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及上海内金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考取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1名。带薪委培医学硕士两名、博士研究生1名。2000 年因院内基建,中医科病房搬到医科所3楼。
  中医科历届领导班子:林朗晖主任、王忠科书记(1970-1987);林朗晖主任、程星副主任、张雪梅书记(1987-1991);程星主任、张雪梅副主任(1991-1994);张雪梅主任、吕绍光副主任(1994-2006)。吕绍光主任、严晓华副主任(1997-)。
  中医科历任护士长:王桂兰、陈玄庄、王榕慰、卓婉芬、高丽春。
  中医科2007年5月病房迁回院部心研所四楼,仍然保留44张床位。医师队伍有在读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4名,大学本科毕业生6名,大专生 2名,中专生2名。著名专家有:国家级名老中医林朗晖主任(已退休),国家级名老中医吕绍光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雪梅主任。在职各级医师15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2名)。护士10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8名),大专文凭3人、中专文凭7人。
  中医科年门诊量约40000人次。其中吕绍光主任专科门诊每次可达80人次左右,经常是从上午七点一直坐诊到下午2点左右,深受百姓好评。
  中医科于1995年、1996年、1997年连续三年评为省立医院先进科室、先进党支部;2005年获省立医院医疗护理质量奖;2006年获省立医院病案质量奖;多次评为福建中医学院先进临床带教科室,是福建省综合性医院最具规模的中医科。
  中医科自1960年设立中医病床和1965年正式成立中医科后,几经减、撤、增的变迁,直至1975年才安定下来。原先病房收治病种为较轻的慢性病,没有完整统一的病历记录。1975年后收治病种扩展到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高热等危重病例。1979年逐渐成立中医专业组。1985年正式设立中医急诊、肾、心肺、脾胃等四个专业组,床位也作了相应的划分。1979年评定职称后,各级人员较为齐全,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按卫生部格式统一要求,病历质量检查评比,名列医院第3-4名。
  中医科1987年中医肾病专业组程星主任与内科肾病专业舒贵阳主任合作进行中西医结治疗肾脏病的临床研究,在中医科开展肾穿操作,20年完成肾穿科研病历1400余例。由张雪梅主任,严晓华副主任主持的肾脏病专业组,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症,重症狼疮性肾炎;节段性肾小球肾炎;IGA为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尿毒症及并发症的治疗,积累了经验,收到了一定效果,曾多次获得省科委,省卫生厅的先进科技成果奖。由吕绍光主任,郑姜钦副主任医师主持的内分泌专业组,开展了对甲亢,糖尿病及其合并症,不育症,不孕症,妇科病的治疗,曾获省科委,卫生厅成果奖。由伊春锦副主任主持的消化道疾病专业组,开展了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逆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由郑星宇副主任主持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病专业组,开展了对中风,冠心病,高血压,哮喘,慢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医科1984年病房配备心电图机1台,2002年增加床边心电监护机1台,2004年增加呼吸机1台。
  中医科1958年党中央号召学习中医,林道铭、叶轩孙等医师与西医合作,研究总结了许多病例。1975年以后科研工作进一步开展,如创用土木香合剂治疗急性胰腺炎;输尿管结石的总攻疗法;“837”合剂治疗痹证等,还研制应用了中药“肾炎1号”、“肾炎2号”、“灌肠1号”“温凝剂”、 “837”胶囊、“止血散”等。
  中医科林郎晖主任撰写专著《手纹与健康》,并赴香港讲学。吕绍光主任在公开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精液异常不育证208的临床分析》一文。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交流。参与五部著作(包括教材)的编写,其中参加《辨证专方内科学》一书撰写,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人担任内分泌章节统稿、修改、定稿及其他部分章节撰写。三次申请科研项目中标,其中《益精胶囊的药学与临床研究》被列为医学阶新课题。
  中医科获奖科研:1986年《中药人工周期治疗不孕症118的临床分析》吕绍光,获福建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中药人工周期治疗不孕症118的临床分析》吕绍光,获福建省政府科技术进步三等奖;1989年吕绍光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1987年《精液异常不育症的血清激素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观察研究》(吕绍光、曹剑虹、郑星宇、林桐峰、夏元),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精液异常不育症的血清激素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观察研究》(吕绍光、曹剑虹、郑星宇、林桐峰、夏元),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2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115例分析,(张雪梅、程星、舒贵阳、严晓华、林笠英),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115例分析,(张雪梅、程星、舒贵阳、严晓华、林笠英),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辨证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和疗效分析(程星、张雪梅、舒贵阳、严晓华、侯建明),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系列研究,(严晓华、张雪梅、舒贵阳、邱志洁、蓝健姿),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医科先后中标省卫生厅青年课题五项:2003年邱志洁: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相关肾;2004年郑姜钦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2005年李红:2型糖尿病抑郁证的中医辨证与多项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2006年骆杰伟:针刺肾俞穴对肾病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2007年蓝健姿:清肝益肾饮治疗乙肝相关肾病。
  中医科省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五项:1996年郑星宇: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活血祛痰对肺功能和免疫的影响;
  中医科严晓华:中药治疗蛋白尿为主要表现IgA肾病临床研究;1998年张雪梅:肾病综合征水肿机理的研究;2007年严晓华:中药对慢性肾炎肾小管蛋白尿的影响;2007年蓝健姿:中药对慢性肾炎尿结缔组织因子的影响;2007年骆杰伟:中医辨证与人体基因相关性研究。
  中医科严晓华主任担任2007-2009年度省卫生厅重点科研科题中医肾脏病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主持30万元课题《延缓慢性肾衰病程进展中医药研究》的临床研究工作。全科医护人员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张雪梅主任在《中华肾脏病杂志》发表论著:中药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1959年开始举办中医学徒班,不脱产中药学习班。1970年在全院举办了二期不脱产“西学中”学习班。1971年-1979年全院举办了半脱产“西学中”班共13期,全院西医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部分护士长共100多名先后轮流参加学习。1979年后开始接受中医学院的见习生、实习生及龙岩卫校进修生。担任本院护校的中医教学。1980年及1984年举半二期一年制的中医进修班,每期学员约展开

科室医生

(共14位)
查看更多>>
糖尿病、甲状腺、内科杂症
中医推拿诊治各种疑难病症。
中医内科专业尤其肝、肾疾病的诊治、肾穿刺技术等。
骨折,软组织损伤,颈肩病,腰腿痛的诊治。
中医内科糖尿病、肿瘤、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内分泌专业、糖尿病、甲亢、妇科疾病的诊治。
中医疑难病、老年医学及妇科学等疾病的诊治。
中西结合治疗肾疑难病症,高血压病及妇科病的诊治。
中医消化病、肝、胆病,风湿病、偏头痛、带状泡疹、妇女不明原因性水肿等疑难杂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尿、蛋白尿、肾结石、慢性尿路感染、尿道综合征、遗尿、尿失禁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及中药治疗月经病、带下症、头痛症、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高血压、中医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的诊治。
中医内分泌专业、内科内分泌(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以及肥胖症等);妇科内分泌(不孕症、月经失调、痛经以及妇科炎症、乳腺小叶增生、良性肿瘤等);男科内分泌(不育症、性功能障碍以及前列腺疾病等)。
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肾功能不全、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病、高血压病、妇科病等。熟练掌握肾脏穿刺技术。
中医肿瘤、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病、肾病、中医养生等临床与科研,急性脑梗塞窗口期中药治疗。

医院动态 更多>

穿30多斤铅衣 医生秀绝活 日本专家和我院医生联手,为三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据2014年5月31日《海峡都市报》第A10版:闽闻从头到脚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站6个小时,接连做了3台手术,5月29日,在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新心脏介入导管室正式启用之际,来自日本的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联合手术。他们运用“穿针引线”般的娴熟手法,帮助我省3名严重冠心病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本报记者独家进入手术室,见证了中日专家“通”血管的巧思和巧手。手术探查为防辐射医生“全副武装”张力(化名)今年只有37岁,爱抽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他的右冠状动脉已经完全闭塞、左冠状动脉近完全闭塞,导致他常常心绞痛。省立医院心导管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延松说,从检查上判断,张力的血管闭塞至少一年。在医学上,这类病人冠状动脉中的斑块变硬,有的甚至比石头还硬,血管难打通,手术难度极大,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日本在这类疾病介入治疗的经验很丰富。适逢国际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到上海参加国际会议前夕,经过卫生部门批准,省立医院邀请其到我省联合手术,为包括张力在内的3名患者做手术。前日上午9点,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们穿上重达30多斤的铅衣,全副武装进入手术室。因为术中需要反复利用X射线来探查手术进展,放射线剂量非常大,需要“武装到牙齿”。血管内逆向穿丝“杀”出一条路张力的手术安排在第三台。医生们先在张力大腿上打个小孔,在X光的导引下,一根精细的医用导管从大腿上的小孔进入身体,并沿着动脉上行,最终到达心脏右冠状动脉口。这样就在血管内开辟了一条“通道”。然后,医生们把一根更细的导丝放入导管。当导丝来到堵塞血管附近时,考验医生的关键时刻到了。因为血管完全堵死,这里好比“断头路”,医生们必须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手感,来确保导丝在血管内穿行,失之毫厘,就有可能造成血管穿孔。导丝通行到堵塞“路段”,血栓果真硬得跟石头一样,无论导丝怎么“突破”,都无法打通。于是,村松俊哉改变战术,改从左冠状动脉的侧支血管逆向进入,绕到血管堵塞“路段”另一侧“突围”,胜利“杀”出一条路来,顺利放入支架,撑起了血管壁。很快血流就恢复了通行。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半,三台手术连轴转。闷在厚重的铅衣里,中日医生们都汗流浃背。一同手术的郭延松说,日本专家经验丰富,动作娴熟,手术方法也使大家受益匪浅。(海都报记者章微/文)

我院成功主办“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脊柱与骨关节疾病康复治疗新进展学习班”

本报讯由我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省级继续教育项目“脊柱与骨关节疾病康复治疗新进展学习班”5月14-18日在武夷山市成功举行。本次学习班由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康复医学会、福建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福州市第二医院及南平市第一医院联合举办。开班仪式上,南平市卫生局局长、武夷山市副市长及学会领导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学习班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学习班邀请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跃进教授、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周谋望教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教授等国内著名康复专家以及省内知名专家授课,我院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陈捷、康复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黄炼红在大会做了专题报告和经验交流。本次学习班是今年我省康复医学领域召开的第一次国家级学习班,是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疾病康复领域的一次盛大学术聚会,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多名学员参会,大家就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骨关节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广泛的研讨交流,不仅传播康复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更充分展示了我院康复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参会代表认为,本次学习班立题新颖,在省内首次将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新进展和骨关节疾病康复治疗相结合,并首次围绕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领域进行专业的学习,切实提高康复治疗理论和技术水平,对推动我省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康复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来院督查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

本报讯6月19日下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督察组一行,在医疗器械监管司副司长孙磊的带领下来我院检查工作,福建省、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领导陪同,我院副院长、省急救中心副主任陈锋和副院长郑铭及相关科室负责人陪同检查。督察组听取了设备处林强处长对我院针对“五整治“行动的工作汇报,并分别对我院卫生材料储存库房和检验科、体外诊断试剂冷库等进行了现场详细检查。每到一处,督察组都耐心询问我院医疗器械的购进、使用情况,细心观察内部管理流程。督察组指出,医疗器械“五整治”行动是国家总局今年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医疗机构是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较多和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相对集中的单位,一定要本着对广大患者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购进,严加管理,严把安全关。副司长孙磊强调,医院要充分认识医疗器械“五整治”的重要性,贯彻落实国家总局精神和省局的工作部署,统一行动。市局要强化监管人员培训,提升执法能力,提高医疗器械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要加大检查和督查力度,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督查结束后,督察组对我院医疗器械的三证管理、卫生材料及体外诊断试剂的验收入库及规范存放表示满意。此次检查,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加强医疗器械监管,切实维护广大患者利益,有效解决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器械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自3月中旬开始,在全国集中开展为期5个月的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医疗器械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通过此次专项检查,可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购进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机构存在从非法渠道购进医疗器械、经营使用未经注册产品和过期产品、无证生产经营医疗器械的行为,对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良好有序发展具有保障作用。(设备处唐丽琴)

心外一科成功实施I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

本报讯5月22日傍晚,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一名I型主动脉夹层病危患者。医院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在韩涛副所长的带领下,心外一科成功为其实施急诊手术,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者林某,男,58岁,职业渔夫,入院前7个小时在捕鱼时突发胸骨后剧烈的撕裂样疼痛,反复呕吐,持续无尿,不能平卧。入院后立即安排患者做CTA检查,检查报告为I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夹层破裂,患者将立即死亡。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韩涛接到急诊科电话后立即组织科室急救小组成员心外一科林承元主任医师、丁杭主任医师、雷云宏医师、麻醉医师钟白、体外循环师阮秀璇和心脏彩超戴莹医师到位。韩涛副所长主持召开病例讨论会,确定手术方案为“Bentall+升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象鼻血管支架植入术”。经过争分夺秒的术前准备,病人在入院后3小时内即被推进手术室,于5月22日晚上7点手术开始,手术由丁杭主任医师主刀,林承元主任医师和雷云宏医师为助手。在技术精湛的心脏外科手术中,这种手术仍以其高难度、高风险成为心外科手术的高峰。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20点,21点,23点……次日凌晨3点,在外科医师、麻醉师、体外循环师、心脏彩超科医师和手术室护士的共同努力下,经过8个小时的艰苦奋斗,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病人被送到重症医学四科进一步监护和治疗。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属们总算可以松了一口气,病人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过术后精心地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于2周后康复出院。据韩涛副所长介绍,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动脉内膜局部撕裂,受到高压血流的冲击,内膜进一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出现内膜层撕裂,如果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治疗,破裂机会非常大,死亡率也非常高。急性I型主动脉夹层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为每年5~10例/1000000,多急剧发病,48小时内病死率达50%,12个月后生存率只有2%~8%。急诊外科手术是I型主动脉夹层首选的治疗方案。目前,我院心血管外科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可以处理各种急重症的心血管疾病。(心外一科)

心脏电风暴来袭 临时起搏显神威 重症医学四科开展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

虽然是周日,重症医学四科的病房仍是一如既往地忙碌。那个周日的上午,16床的监护报警突然响起,值班医生护士迅速赶到床边,看到床头的心电监护闪烁不停,心率值高达180次/分,患者气促烦躁,几秒钟后出现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室速发作,电复律!”值班医生冷静而快速的判断,护士立刻推来除颤仪,200焦耳电击后患者心率恢复窦性,但是几分钟后反复多次室速发作,多次电复律及辅助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后,患者病情仍极不稳定。危急关头,林凤辉主任及时赶到床边,准确判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电风暴,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死神就在患者的头上徘徊。“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林主任果断决策。吴畏主治医师迅速行动,消毒、铺巾、穿刺,一气呵成,心脏起搏导线顺利植入,在心电监护引导下,将带有漂浮球囊的起搏导线准确送到位,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在心脏起搏带动后,患者心律逐渐稳定下来,终于,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再一次将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来。重症医学四科是以收治心脏重症患者为主的新成立的科室,以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心脏电风暴常常危及患者生命。我科积极开展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吴畏主治医师及陈明光医师均已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目前已成功完成多例,治疗此类疾病安全有效,可以为患者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值得推广应用。(重症医学四科吴畏) 

严格执行“九不准” 卫生行业树新风

本报讯近期,我院认真贯彻全国医疗卫生行业树新风、深入执行“九不准”文件精神,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廉洁行医、树立医疗新风的警示教育。医院及时组织召开全院中层干部、护士长会议,魏世超副书记传达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深入贯彻“九不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同时传达了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朱淑芳关于落实“九不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全省卫生计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医院以院行政周会、科务会、院内综合信息平台、印发“九不准”宣传册等形式,确保学习教育覆盖面达到100%,努力在医护人员中弘扬主流价值观,努力使遵守和执行“九不准”成为我院全体人员的自觉行为

福建省救护车管理暂行办法发布

据福建卫生信息网4月10日信息福建省卫生计生委、福建省公安厅联合发布《福建省救护车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要严格按照要求加强辖区内救护车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本单位救护车的管理,严格落实转院转诊等各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杜绝内外勾结、违规牵线假冒救护车等违法违纪行为,切实维护患者及家属合法权益。办法规定,救护车原则上只能用于院前急救与院际转运。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病人在到达医疗机构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至医疗机构的过程。院际转运是指医疗机构将所收治病人转诊至其他医疗机构的监护运送过程。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好

今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多功能一站式手术室正式投入使用,也为我院血管外科开展介入杂交手术提供新的平台。近日,37区血管外科组医师在第二手术部的多功能一站式手术室成功为1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女性患者地施行“左髂静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困扰患者多年的踝部溃疡也在术后一个月顺利愈合。患者唐XX,53岁,以“左下肢肿痛5年,踝部皮肤破溃6个月”为主诉就诊我院心外一科,王沆主治医师询问病史发现该患者6年前曾患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当时未予及时治疗,5年前即出现左下肢反复肿痛,久站后尤为明显,6个月前左踝部出现破溃,伴疼痛、瘙痒、流脓,经多方治疗均不见好转,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入院后,血管外科组的林隆辉副主任和王沆主治医师积极安排患者行血管造影等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双下肢CTV显示其左侧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全程闭塞,再结合其临床症状确认患者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林隆辉副主任和王沆主治医师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3月4日在心研所多功能一站式手术室(又称杂交手术室)林隆辉副主任和王沆主治医师在局麻下为该患者施行手术,手术在B超引导下从左侧股静脉处置入动脉鞘管,DSA下利用导丝导管开通患者闭塞静脉后,放入球囊扩张并置入支架,再放入溶栓管,手术顺利完成后患者返回病房,予以溶栓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静脉闭塞处血流正常;经过心外一科血管外科医疗组及护理组5天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的下肢疼痛明显缓解,肿胀逐渐消退,康复出院,踝部溃疡也在术后一个月顺利愈合。据省心研所韩涛副所长介绍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的一种慢性状态,是一种表现为患肢慢性疼痛、肿胀、甚至溃疡的综合征。该病多由于血栓急性期未能及时地再通血管,导致深静脉瓣膜受到破坏,引起下肢静脉高压,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以往对该病的治疗得通过开腹手术进行血管搭桥,不仅手术创伤大而且疗效欠佳。随着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及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微创介入手术逐渐成为新的治疗手段。微创介入手术在该病的治疗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一个针眼代替了腹部十几公分的切口,术后第1天即可正常活动,术后3-5天出院。我院心研所杂交手术室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微创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行介入手术前血管外科组医师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如果手术中需要,在杂交手术室里可即刻中转进行开腹血管搭桥,避免了病人搬运及二次手术,降低手术风险及费用。近年来外周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在医院领导的关怀下,2013年9月份我院血管外科组正式成立,位于心研所6号楼5楼37区心外一科,目前除应用传统方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外,新开展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后综合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及腹主动脉瘤等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激光治疗,治疗规范,效果明显,获得广大患者的好评。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医生答疑 更多>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