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破坏,主要分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和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两类。该病可能由母婴血型抗原差异、胎盘屏障异常、抗体滴度过高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1、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母婴ABO血型不合时,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红细胞破坏。常见于O型血母亲分娩A型或B型血新生儿。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部分伴有轻度贫血。治疗需根据黄疸程度选择蓝光照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换血疗法。 2、Rh血型不合溶血病 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时,母体产生抗D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多发生于第二次妊娠。临床表现较ABO溶血更严重,可能出现胎儿水肿、重度贫血甚至死胎。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和胆红素水平,严重者需输注Rh阴性红细胞或实施换血治疗。 3、发病机制 溶血发生需满足三个条件:胎儿红细胞抗原为母体所缺乏、母体产生相应IgG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吞噬破坏,或直接在血管内溶解,释放血红蛋白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 4、诊断方法 产前诊断包括母体抗体筛查、羊水胆红素检测和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产后诊断依据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需结合母婴血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注意与生理性黄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鉴别。 5、预防措施 Rh阴性孕妇在妊娠28周和分娩后72小时内需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致敏。ABO溶血无特效预防手段,高危孕妇应加强产前监测。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需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提倡早期足量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新生儿溶血患儿护理需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低体温加重酸中毒。母乳喂养无须中断但需增加喂养频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吸吮力及大小便颜色。出院后遵医嘱复查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贫血明显者可补充铁剂。家长应学会识别黄疸加重迹象,发现皮肤黄染范围扩大或嗜睡拒奶等情况需立即返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