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2 10:59
山竹,原名莽吉柿,是我国部分地区罕见的水果。山竹的营养价值很高,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山竹的营养价值。山竹起源于东南亚,一般种植10年,环境要求非常严格,是一种真正的绿色水果,非常珍贵。山竹香气清爽,光滑但不油腻,下面,如何吃山竹,让我们来看看。
目 山竹能减肥吗?山竹咳嗽怎么吃?山竹夏天怎么保存?山竹清热降火?
山竹能减肥吗?
山竹的热量
热量:69大卡(100克可食部分)
分类:水果
评价:碳水化合物和纤维含量高的水果,水果中热量中等以上,减肥时可适量食用。
营养信息
营养含量(每100克)
69.000热量(大卡)
碳水化合物(克)18.00
0.20脂肪(克)
蛋白质(克)0.40
纤维素(克)1.50
维生素A(微克)一
度量单位
测量单位热量(可食部分热量)
17千卡山竹(100.0克,可食部分25.0克)
69大卡标准(100克)
山竹的营养价值
1.山竹果肉含有16.8%的可溶性固体物质、0.63%的柠檬酸和其他维生素B1、B2和矿物质。
2.山竹果肉富含膳食纤维、糖、维生素和镁、钙、磷、钾等矿物质元素。
2山竹怎么吃
1、首先,摘下山竹上的叶子。
2、摘下一些山竹叶后,果肉会暴露在顶部。用菜刀沿着两片果肉的缝隙切下来,切下果皮去皮,就像这个没有露出果肉的人一样。用刀轻轻地切在一边。注意不要切果肉。如何控制这个程度?别担心,因为新鲜的山竹皮,用刀切是有感觉的。
3、然后从切开的洞里掰开果皮。
4、后,取出整个果肉。取出果肉时注意小心。不要碰皮上的紫水,否则味道会涩。
温馨提示:
用手挤压熟山竹,纵向按住两端结节,外壳就会裂开。
咳嗽可以吃山竹吗?
山竹营养价值丰富,口感鲜嫩多汁,深受食客欢迎。其实山竹是一种很补的水果,非常适合体弱多病或者大病初愈的人。那么有咳嗽症状的人可以吃山竹吗?我们来看看。
1、一般人可以吃山竹,至于咳嗽患者,看个人体质,如果是冷体质,不能吃山竹,因为山竹是冷的水果;此外,还要看咳嗽药的成分是否与山竹相冲突,小边建议或问医生给自己开药,这样更、更。
2、另外,吃山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山竹含糖量高,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少吃或不吃山竹。
2)肾病和心脏病患者少吃或不吃山竹,因为山竹含有高钾。
3)一天吃山竹的量不能超过3个,因为吃山竹太多容易引起便秘。
4)山竹性寒,不能和芥菜、苦瓜、西瓜、冬瓜、豆浆等其他冷果蔬一起食用。
如何保存山竹?
1、山竹是一种容易风干变质的水果。因此,购买山竹后,为了保持山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处于佳状态,有必要将山竹放入冰箱,系紧装山竹的袋子,这样可以放置几天。
2、一般来说,热带水果不适合冰箱,但山竹是个例外。低温密封环境可减少山竹水分流失,降低果胶酶活性,延缓其变质。
3、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市场销售的山竹大部分是从泰国等国家进口的,长期运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竹的风味和营养,建议吃多少,买多少。此外,山竹放置5天后,味道会逐渐改变,多只能放置10天。
夏天吃山竹清热降火
山竹和榴莲一样有名,被称为“果中皇后”。山竹富含钙、磷、维生素B和维生素C,对身体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对体弱、营养不良、病后有很好的滋养作用。
山竹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具有减少干燥、凉爽和热的作用,使山竹能克服榴莲的干热,与榴莲一起吃,凉爽和火,互补。在泰国,人们认为榴莲山竹是“夫妻水果”。如果你吃太多的榴莲,吃一些山竹可以缓解,一个王,一个热,一个冷,真的是一对天生的夫妇。
山竹果肉富含膳食纤维、糖、维生素和镁、钙、磷、钾等矿物质元素。中医认为它具有清热降火、减肥保湿的作用。对于那些平时吃辛辣食物、肝火旺盛、皮肤不好的人(如痤疮),经常吃山竹可以清热解毒,改善皮肤。虚弱和寒冷的人不应该多吃。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贾勇副院长
擅长:牛皮癣、白癜风、皮炎、过敏、湿疹、荨麻疹、扁平疣、疱疹等
男科医生主任医师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泌尿系感染,男科微创手术等疾病。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常见及疑难男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祝肇刚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刘根尚副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中医治疗长期失眠、焦虑症、抑郁症、过敏性疾病、脾胃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各种疑难病症,以及动脉硬化、多发性斑块、脑出血、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