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2 13:59
黄帝内经•灵枢记载:肺和大肠相表。在中医看来,肺和大肠相互作用,当肺干向下移动到大肠时,容易发生便秘,所以初秋后,便秘症状会加重,通常大便不光滑,也可能发展为便秘。没有便意,便意,长时间不分散,但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大便干硬,排便费力疼痛,各种便秘症状真的很痛苦!
不同类型的便秘:
原发性便秘:指无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功能性便秘、单纯性便秘、特发性便秘均为原发性便秘。
继发性便秘:所有基于器质性病变或疾病的便秘,都称为继发性便秘,又称症状性便秘。
暂时性便秘:可能是由于旅行、搬家等生活环境的变化或精神紧张、麻烦引起的暂时性便秘,或由于食物摄入量减少,胃或结肠的排便反射不足。
顽固性便秘:由于先天性结、直肠解剖结构的变化,在不同年龄段逐渐出现排便困难。
预防和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应做好以下五点:
1、秋天出汗比夏天少,让人误以为不需要喝水,其实大错特错;正确的方法是保证水的摄入,早上喝一杯温水,白天真的不喜欢开水,泡蜂蜜和柠檬水,避免高糖饮料;
2、多吃生津润燥的食物,白萝卜、火麻仁、莲子、沙参、玉竹、山药等都不错,但要注意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否则会让便秘火上加油;
3、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膳食纤维能增强肠道动力,促进胃肠蠕动,扩张肠道,使排便顺畅。
4、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不要憋着,一旦养成了习惯,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会有便意;
5、平时可以做提肛运动,每天锻炼肛门肌肉群30-50次,促进这部分血液循环,促进排便。
穴位按摩除了养成良好习惯外,还可以达到通便的目的:
天枢: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也是手阳明大肠的募集穴,位于神阙穴(脐中)旁两寸。具有调理胃、活气活血的功效,特别适合气滞引起的便秘。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天两次。
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侧横指。具有调理脾胃、疏通经络、解痉止痛的功效,效果强,特别适合气血不足引起的便秘。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天两次。
大肠俞: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是大肠背部的穴位。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侧1.5英寸。具有通调大肠气机的作用,可用于燥热伤津引起的便秘。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天2次。
支沟:属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与桡骨之间。具有清三焦、通关开窍、疏经活络的功效,适用于习惯性便秘。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天两次。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会穴。位于内踝尖直3寸,胫骨内侧缘后凹陷处。具有健脾益气、调节肝肾的功效,应用广泛,尤其适合女性便秘患者。每次按压10~15分钟,一天两次。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贾勇副院长
擅长:牛皮癣、白癜风、皮炎、过敏、湿疹、荨麻疹、扁平疣、疱疹等
男科医生主任医师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泌尿系感染,男科微创手术等疾病。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常见及疑难男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祝肇刚中医内科专家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刘根尚副主任医师
擅长:运用中医治疗长期失眠、焦虑症、抑郁症、过敏性疾病、脾胃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各种疑难病症,以及动脉硬化、多发性斑块、脑出血、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