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网上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相关阅读 > 孩子什么情况需要补钙 七个症状说明缺钙了

孩子什么情况需要补钙 七个症状说明缺钙了

时间:2024.10.05 09:00

儿童是我们家庭的重要成员。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各种元素和营养,其中钙是一种重要物质。我们应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补充。

儿童缺钙症状

1、易怒:缺钙的宝宝一般精神比较易怒,会表现得不如其他宝宝活泼,还会因不明原因哭闹发脾气。

2、夜惊:缺钙的宝宝晚上会哭,不容易入睡。即使他们睡着了,他们也会极度不稳定,一遍又一遍地翻来覆去。会因为不明原因突然醒来,醒来后哭得睡不着。

3、盗汗:宝宝睡觉出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理出汗,一个是病理出汗。如果宝宝刚睡着,头部出汗明显,尤其是后脑出汗,与温度和运动无关,那就是盗汗。盗汗是缺钙的典型症状之一。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让孩子的头部不断摩擦枕头。久而久之,枕头秃了。

4、出牙晚:1岁以后的宝宝出牙晚,有的宝宝1岁半还没有出牙,前烟囱门闭合延迟,1岁半以后往往不闭合。

5、身体反应:缺钙的宝宝额头也会突出,形成方颅、珠肋、外翻或鸡胸。如果缺钙严重,1岁以后孩子会学会走路。如果缺钙,骨骼会软化,站立时体重会使下肢弯曲,有的表现为“X“形腿,有的表现为“”O“形腿,容易骨折。

6、厌食症:厌食症和偏食症也可能是缺钙。由于人体钙摄入不足,容易导致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

儿童补钙的时机

1、两岁以下婴儿:由于户外活动少,阳光时间短,体内维生素D产生有限,不利于钙的吸收,容易导致钙缺乏。因此,两岁以下儿童应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有利于婴儿的健康生长。

2、早产儿、双胞胎、生长过快或冬季出生的儿童:这些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容易缺钙,因此应提前预防。

3、长牙、换牙期儿童:儿童长牙、换牙阶段注意钙补充有利于牙齿的健康生长,避免儿童出牙晚、牙齿生长稀疏、排列不均匀、蛀牙等现象。

4、处于生长高峰期的儿童:儿童在生长高峰期生长迅速,骨骼对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钙补充剂可以使儿童长得又高又强壮,不会像“豆芽”那样虚弱。

儿童补钙食品

1、牛奶:牛奶营养丰富,是人体钙的佳来源,钙磷比非常合适,有利于钙的吸收。因此,牛奶被称为“接近完美的食物”,理想的天然食物。

2、钙橙汁:橙子被称为“治病的好果实”,富含维生素C、钙、磷、钾等,8盎司(约226克)橙汁中所含的钙(300毫克)相当于一杯牛奶中所含的钙。

3、豆类食品:豆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大多数豆类含有相当多的钙。但请记住,一岁以后的儿童可以喝豆浆,以防止一次喝太多,以避免蛋白质过敏。

4、深绿色有叶蔬菜:婴儿应多吃不同种类的绿叶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叶、芜青甘蓝和芥末;尝试罐装、新鲜、冷冻和添加不同种类的黄油调味品。

5、海带: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蔬菜,不仅富含钙和碘,而且有助于甲状腺素的合成。此外,海带还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6、虾皮:虾皮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特别是钙含量非常丰富,被称为“钙库”,是补充钙的更好方法,用虾皮为婴儿做一些补充食物是补充钙的好方法。

儿童补钙注意事项

1、高钙摄入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婴儿和青少年骨骼生长快,钙储存多,确保钙摄入是必要的,但过量的钙、重复钙、大量的维生素D不科学,不仅影响儿童的食欲,而且容易厌食、便秘和胀气,甚至可能患结石。同时,高钙摄入量也会影响铁、锌、镁等元素的吸收,对贫血和缺锌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2、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钙:四个月内的婴儿母乳可以满足钙的需要,专家提醒,一般对于4个月内的婴儿,每天母乳钙可以完全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在孩子长到五六个月适当增加补充食物,补充乳制品、豆制品和其他富含钙的食物。每天800毫升的牛奶也足以为1岁以下儿童提供生长所需的钙。建议不吃母乳或牛奶的婴儿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补充剂。

3、均衡营养,合理锻炼保证:儿童骨健康专家表示,虽然早期和青少年对钙的需求大于儿童和学龄前儿童,但简单的钙不能显著提高身高,平衡营养,合理锻炼是确保儿童骨健康有效的方法。在寒冷温暖的秋天,没有明显钙缺乏的儿童可以通过豆制品、乳制品、鱼和其他食物补充,鼓励儿童做更多的户外活动,用阳光紫外线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因为阳光和户外运动是好的天然钙制剂。

4、减少食物因素对钙补充剂的影响:由于食物还含有许多影响钙吸收和生物利用的因素,如高盐含量或大量蛋白质,钙很容易从尿液中流失,影响钙补充剂的效果。菠菜、强奸和谷物麸皮含有大量的草酸或植酸,这也会影响食物中钙的吸收。适当的蛋白质和维生素D、酸性氨基酸和低磷饮食能改善钙的吸收,促进婴儿钙的补充。

TAG:

孩子什么情况需要补钙 七个症状说明缺钙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如何正确认识小儿多动症 分清淘气与多动

下一篇: 诱发小儿多动症有六个原因 七个危害要警惕

网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