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肾脏内科关于遗传学研究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的研究又有了重要突破,张宏教授课题组和陈?教授课题组的两篇研究论文均被美国风湿病学会官方杂志Arthritis&Rheumatology(影响因子7.5)接收。
张宏教授的研究论文是关于IgA肾病及狼疮性肾炎的遗传学研究,这两种疾病分别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该研究纳入来自北京、上海和香港的2657例狼疮患者,包括1413例狼疮性肾炎及1244例狼疮无肾损害患者。研究用大样本、多队列遗传学关联分析证实,MTMR3基因多态性不仅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IgA肾病发病相关,亦与和狼疮性肾炎发病相关,且赋予相似的致病风险。研究在进一步遗传学机制分析中发现,遗传变异(rs9983)通过影响转录因子、microRNA结合能力,进而影响MTMR3基因表达;其中,危险型基因型(rs9983A)导致MTMR3低表达;而全基因组水平表达分析提示,相对于正常对照,IgA肾病及狼疮性肾炎患者来源的肾组织中,MTMR3表达水平都低。这提示MTMR3基因多态性通过顺式作用效应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进而影响这两种不同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这为进一步探讨不同肾小球肾炎致病机制和优化治疗靶标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新的研究思路。
陈?教授课题组长期以来致力于ANCA相关小血管炎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知名的ANCA相关小血管炎诊治中心之一。此次研究是关于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的治疗抵抗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由于ANCA小血管炎的复发是患者进入终末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之一。陈?教授分析了439例长期随访的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利用多因素回归的研究方法,发现小血管炎肺受累和肾功能的水平是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肾功能水平同时还是患者治疗抵抗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一发现有助于临床甄别复发的高危病人,并针对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予以有针对性的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地避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
张宏教授和陈?教授的研究让我们获得几点启示,首先是做好临床资料收集和生物标本库的建设工作,尤其是病人长期随访的资料;其次是针对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临床和基础研究;三是适时开展多中心的合作研究,有利于资源整合和样本量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