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改革的力量 ??中国红十字会2012年度重点工作回眸
2012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也是中国红十字会深化改革、提升公信力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中国红十字会紧扣“改革与发展”主线,推出诸多重大举措,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既鼓舞了全体红十字人的精神意志,增强了工作决心信念,提升了社会公众公益信心,更成为中国社会组织改革的“先行者”。
岁末年初,站在物转星移的节点上,回望身后的铿锵足迹,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继往开来。
深化改革 提升公信力——审计服务公开招标
3月13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审计服务招标公告,正式启动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招标工作。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审计服务,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财务审计工作,推动财务收支工作的公开和透明。
“开放日”活动体现主动姿态
6月6日,中国红十字会举办“开放日”活动。中国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开放日”活动,促进社会各界对国际红十字运动及红十字人道使命的理解,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同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也希望通过这次尝试,使“开放日”成为一项持续举办的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红十字会、了解红十字会。
参与活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开放日”的更大意义在于中国红十字会体现出的积极主动的做法和姿态。
全面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
8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京举行信息化系统合同签字仪式,信息化系统建设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国红十字会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筹财管理、项目管理、协同办公、物资管理、组织与志愿服务、决策支持等六大功能。这个贯穿总会、省、市、县四级红十字会的信息系统,将整合总会及各级红十字会的数据资源,加强总会对各级红十字会的监管,全面提升中国红十字会的整体实力。
信息化系统预计于2014年底全面完成所有功能,并推广至所有理顺体制的省级红十字会、80%的市级红十字会和50%的县级红十字会。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先后两次向社会公开选拔部分领导干部,选拔人数多达19人,不仅包括组织宣传部等部门的部长、副部长、处长等核心岗位,还包括多个直属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
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人才战略,将继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聘用制人员的相关待遇和激励机制政策,吸引“有思想、懂业务、会管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热爱红十字事业的复合型人才”加入红十字会,促进红十字事业取得更好发展。
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
12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宣布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聘请社会监督委员对红十字会工作及捐赠款物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
社会监督委员会的职责有三:一是每年固定的监督事项;二是引起媒体和社会公众质疑的事项,社会监督委员会可以主动代表社会公众开展调查和监督,独立向社会发布监督公告;三是接受中国红十字会的主动邀请,对特定事项进行监督。
社会监督委员会人员构成主要从专业背景、社会公信力、热心公益等方面考量,同时考虑了不同专业人员的协同匹配,包括法律、财务、医学、传播、社会管理、救援等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成立,是一个“重大的体制性改革”,将对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改革试点方案初步制定
12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中国红十字会九届四次理事会上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已初步制定,将在2013年尽快启动。
方案着重提出加强组织建设、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会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创新财务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政府支持模式、促进核心业务发展等七大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改革措施。
“博爱家园”稳步推进
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2011年1月,中国红十字会率先在川、渝、滇、陕、甘、宁等遭受汶川地震灾害的省(市、区)启动“博爱家园”项目,随后陆续推广至贵州、辽宁、湖北等地。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9个省(市、区)开展“博爱家园”项目,涉及项目点219个。项目通过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建立红十字基层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立博爱生计发展基金,普及防灾减灾、自救互救、逃生避险、卫生健康知识等方式,破除试点社区发展瓶颈,增强社区自我发展实力,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既取得了工作实效,又赢得了群众口碑,深受各地党委政府欢迎。
通过近两年的项目运作,各地红十字基层组织得到快速发展,社区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帮助,社区防灾减灾水平明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社区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变化。
救灾备灾能力明显增强
6月24日,云南宁蒗发生5.7级地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当晚启运第一批救灾物资,次日又向灾区紧急调拨了大批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及资金。
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水灾,总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成工作组赴重灾区县乡镇考察灾情,慰问灾民,派遣救援队参与救援任务,转移受困群众。
7月至8月,四川、山东、湖南、贵州、河北、广西、湖北、重庆、陕西、江西、辽宁、安徽等多地遭遇洪涝灾害,总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向灾区拨付大批救灾物资,支持当地红十字会开展灾害救助工作。
9月7日,云南彝良发生5.7级地震,总会第一时间调拨救灾物资,派遣工作组赶赴灾区,部署救灾工作。
在“达维”、“海葵”、“山神”等自然灾害中,总会均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开展救灾行动,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数据统计,2012年总会共接到各省级红十字会灾情报告144份(次),启动灾害应急响应50次,下拨救灾款物103批次,价值共计5192万余元。
《意见》出台坚定改革步伐
2012年7月10日,“对中国红十字事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7月31日,《意见》在中国政府网、《中国红十字报》全文刊发。
7月至8月,通过召开宣传贯彻《意见》座谈会、汇报会,中国红十字会形成共识:要从系统内部、党政领导、社会民众三个层面深入细致地做好《意见》宣传工作。红十字系统内部要深入细致地组织学习贯彻;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各级党政领导支持;要向社会民众广泛宣传,营造社会良好氛围。
8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贯彻落实《意见》新闻发布会。随后,中国红十字会执委会成员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宣讲。
各级红十字会也迅速行动,采取各种措施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截至目前,已有鄂、苏、浙、陕等省出台《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其余各省(市、区)相关意见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之中。
人体器官捐献渐入佳境
2010年3月,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在天津、广东等10个省(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2012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在浙江杭州召开试点两周年总结会议,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定下基调:建立一个“自愿、无偿、公开、透明”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
年中,中国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开始步入由点到面全面发展的阶段。
11月24日,一部专门针对公民身故后捐献人体器官的地方性法规——《天津市人体器官捐献条例》审议通过,并将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最新消息是,12月26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某会议上透露,我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将于2013年春节后启动。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19个省(市、区)参与试点,共实现捐献547例,捐献大器官1468个。
民间外交作用日益凸显
“5·8”世界红十字日、“9·8”世界急救日“,中国红十字会分别在江苏太仓和北京举办中非国家红会合作论坛暨研讨班和亚太地区国家红会合作论坛暨研讨班。
11月下旬,华建敏率团出访柬埔寨、斐济;10月,赵白鸽率团赴非洲出席泛非大会。
面向非洲和亚太地区,举办6期发展中国家红会能力建设培训班。
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策略,与外交部共同实施向7个受灾国家提供8次紧急人道援助。
积极引入联合会OCAC工具(组织能力评估认证体系),完成总会和8个试点省的评估工作。
邀请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及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荷兰等国家红会的专家或项目代表,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进行业务指导。
责任编辑:王晓
2012,改革的力量 ??中国红十字会2012年度重点工作回眸
2012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也是中国红十字会深化改革、提升公信力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中国红十字会紧扣“改革与发展”主线,推出诸多重大举措,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既鼓舞了全体红十字人的精神意志,增强了工作决心信念,提升了社会公众公益信心,更成为中国社会组织改革的“先行者”。
岁末年初,站在物转星移的节点上,回望身后的铿锵足迹,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继往开来。
深化改革 提升公信力——审计服务公开招标
3月13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审计服务招标公告,正式启动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招标工作。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审计服务,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财务审计工作,推动财务收支工作的公开和透明。
“开放日”活动体现主动姿态
6月6日,中国红十字会举办“开放日”活动。中国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开放日”活动,促进社会各界对国际红十字运动及红十字人道使命的理解,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同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也希望通过这次尝试,使“开放日”成为一项持续举办的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红十字会、了解红十字会。
参与活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开放日”的更大意义在于中国红十字会体现出的积极主动的做法和姿态。
全面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
8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京举行信息化系统合同签字仪式,信息化系统建设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国红十字会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筹财管理、项目管理、协同办公、物资管理、组织与志愿服务、决策支持等六大功能。这个贯穿总会、省、市、县四级红十字会的信息系统,将整合总会及各级红十字会的数据资源,加强总会对各级红十字会的监管,全面提升中国红十字会的整体实力。
信息化系统预计于2014年底全面完成所有功能,并推广至所有理顺体制的省级红十字会、80%的市级红十字会和50%的县级红十字会。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先后两次向社会公开选拔部分领导干部,选拔人数多达19人,不仅包括组织宣传部等部门的部长、副部长、处长等核心岗位,还包括多个直属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
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人才战略,将继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聘用制人员的相关待遇和激励机制政策,吸引“有思想、懂业务、会管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热爱红十字事业的复合型人才”加入红十字会,促进红十字事业取得更好发展。
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
12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宣布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聘请社会监督委员对红十字会工作及捐赠款物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
社会监督委员会的职责有三:一是每年固定的监督事项;二是引起媒体和社会公众质疑的事项,社会监督委员会可以主动代表社会公众开展调查和监督,独立向社会发布监督公告;三是接受中国红十字会的主动邀请,对特定事项进行监督。
社会监督委员会人员构成主要从专业背景、社会公信力、热心公益等方面考量,同时考虑了不同专业人员的协同匹配,包括法律、财务、医学、传播、社会管理、救援等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成立,是一个“重大的体制性改革”,将对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改革试点方案初步制定
12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中国红十字会九届四次理事会上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已初步制定,将在2013年尽快启动。
方案着重提出加强组织建设、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会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创新财务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政府支持模式、促进核心业务发展等七大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改革措施。
“博爱家园”稳步推进
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2011年1月,中国红十字会率先在川、渝、滇、陕、甘、宁等遭受汶川地震灾害的省(市、区)启动“博爱家园”项目,随后陆续推广至贵州、辽宁、湖北等地。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9个省(市、区)开展“博爱家园”项目,涉及项目点219个。项目通过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建立红十字基层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立博爱生计发展基金,普及防灾减灾、自救互救、逃生避险、卫生健康知识等方式,破除试点社区发展瓶颈,增强社区自我发展实力,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既取得了工作实效,又赢得了群众口碑,深受各地党委政府欢迎。
通过近两年的项目运作,各地红十字基层组织得到快速发展,社区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帮助,社区防灾减灾水平明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社区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变化。
救灾备灾能力明显增强
6月24日,云南宁蒗发生5.7级地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当晚启运第一批救灾物资,次日又向灾区紧急调拨了大批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及资金。
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水灾,总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成工作组赴重灾区县乡镇考察灾情,慰问灾民,派遣救援队参与救援任务,转移受困群众。
7月至8月,四川、山东、湖南、贵州、河北、广西、湖北、重庆、陕西、江西、辽宁、安徽等多地遭遇洪涝灾害,总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向灾区拨付大批救灾物资,支持当地红十字会开展灾害救助工作。
9月7日,云南彝良发生5.7级地震,总会第一时间调拨救灾物资,派遣工作组赶赴灾区,部署救灾工作。
在“达维”、“海葵”、“山神”等自然灾害中,总会均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开展救灾行动,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数据统计,2012年总会共接到各省级红十字会灾情报告144份(次),启动灾害应急响应50次,下拨救灾款物103批次,价值共计5192万余元。
《意见》出台坚定改革步伐
2012年7月10日,“对中国红十字事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7月31日,《意见》在中国政府网、《中国红十字报》全文刊发。
7月至8月,通过召开宣传贯彻《意见》座谈会、汇报会,中国红十字会形成共识:要从系统内部、党政领导、社会民众三个层面深入细致地做好《意见》宣传工作。红十字系统内部要深入细致地组织学习贯彻;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各级党政领导支持;要向社会民众广泛宣传,营造社会良好氛围。
8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贯彻落实《意见》新闻发布会。随后,中国红十字会执委会成员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宣讲。
各级红十字会也迅速行动,采取各种措施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截至目前,已有鄂、苏、浙、陕等省出台《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其余各省(市、区)相关意见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之中。
人体器官捐献渐入佳境
2010年3月,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在天津、广东等10个省(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2012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在浙江杭州召开试点两周年总结会议,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定下基调:建立一个“自愿、无偿、公开、透明”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
年中,中国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开始步入由点到面全面发展的阶段。
11月24日,一部专门针对公民身故后捐献人体器官的地方性法规——《天津市人体器官捐献条例》审议通过,并将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最新消息是,12月26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某会议上透露,我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将于2013年春节后启动。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19个省(市、区)参与试点,共实现捐献547例,捐献大器官1468个。
民间外交作用日益凸显
“5·8”世界红十字日、“9·8”世界急救日“,中国红十字会分别在江苏太仓和北京举办中非国家红会合作论坛暨研讨班和亚太地区国家红会合作论坛暨研讨班。
11月下旬,华建敏率团出访柬埔寨、斐济;10月,赵白鸽率团赴非洲出席泛非大会。
面向非洲和亚太地区,举办6期发展中国家红会能力建设培训班。
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策略,与外交部共同实施向7个受灾国家提供8次紧急人道援助。
积极引入联合会OCAC工具(组织能力评估认证体系),完成总会和8个试点省的评估工作。
邀请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及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荷兰等国家红会的专家或项目代表,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进行业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