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战场有尖兵,狭路相逢勇者胜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胥金章、杨雷、王锦秋)作为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传染病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在我国多次重大疫情防治任务中发挥主力军、突击队作用,并始终从解决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难题入手,自主创新,完成50余项国内领先新技术应用临床,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防疫卫士。
抗击非典、防控疫情的特种部队
11年前的那个病毒肆虐的春天,302医院曾是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
2003年3月5日16时,北京市首例输入性非典患者入住302医院,打响了首都抗击非典第一枪。
对于302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这是一场史无前例、惊心动魄的“遭遇战”:准备不足、病原不明、无收治经验、缺少药品和防护设施……穿着单薄的白大褂、戴着一次性口罩,302医院一批批医护人员前赴后继,杀入无形的战场。
“就用我这把老骨头做做试验吧!”姜素椿说。74岁的时任302医院专家组成员姜素椿身患癌症。生命垂危之际,他立下遗嘱:将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注入自己体内,用血清治疗方法检验治疗非典的效果——这是一种治疗传染病的传统方法,但要冒着过敏、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24天过后,姜素椿奇迹般地康复了。他以血肉之躯为治疗非典患者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11年过去了,曾席卷大半个中国的疫情早已结束。但,作为一家传染病医院,无数生命换来血的教训令302医院日省月修:他们建立起规模相当于小汤山医院的现代化综合防治平台,满足突发重大传染病救治需要;抽组成立了全军唯一野战传染病医疗所,进一步提高了传染病防治能力——
2008年汶川地震,302医院7支医疗队奔赴灾区,辐射保障了13万救灾部队中的8万官兵,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2009年,甲型H1N1病毒肆虐中国,302医院先后收治病人458例,治愈率100%,实现了“工作人员零感染、来院病人零漏诊、确诊病人零死亡、疑似病人早诊断”的工作目标。
2010年海地地震,302医院专家随医疗队奔赴灾区提供医疗防疫服务。短短15天,先后救治患者近千名,充分展示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救治水平和救死扶伤精神。
勇于攻关、敢于创新的病毒杀手
近年来,随着环境气候、自然生态的变化,污染辐射的增加,以及人畜共患病的跨物种传播,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形势,医院近年来以传染病‘快速诊断、短程治疗、有效预防’三大课题为牵引,围绕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不断创新防治模式,提升核心救治能力。”302医院院长吕吉云说。
早、快、准,是治疗传染病、防止疫情大规模爆发的重要前提。302医院在国内率先研发、创建“常见传染病实验室诊断信息系统”和“感染性疾病病原实验室快速诊断技术平台”,能在发病第一时间,选用最快的检测方法,报告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中国是肝病大国,在肝病病人中,有50%以上为疑难患者。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景民和他的创新团队,为肝病编写了一部“百科全书”:他们通过对近3万例肝穿、血清标本进行病理再诊断和实验室再检测,绘制出我国第一张肝脏疾病谱,为我国肝病的诊治防奠定基础,为疑难肝病的临床诊断与鉴定诊断提供了“金标准”。
国内第一个抗肝纤维化新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第一个治疗淤胆型肝炎新药“赤丹退黄颗粒”、第一个甲流预防中药“复方清花颗粒”……在不断把创新成果运用于临床的同时,一批批新药也应用于患者身上,不仅提高了治愈率,也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陈正彤患病20年,在备受病痛折磨的同时,他的家庭生活也举步维艰。“以前都服用进口抗病毒药,改服302医院同种抗病毒制剂,吸收快,效果好,一年节省药费3000多元。”他说。
心系群众、服务百姓的防疫卫士
这所根植于延安、发展于西柏坡的医院,始终把偏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当做自己的要务。
每一次302医院专家医疗队造访,宁夏彭阳县长城村老支书李玉荣总是早早地等候在村口。
10年前,李玉荣得了肝硬化。对口支援西部的302医院专家医疗队为他进行了免费救治。10年间的8次回访,不仅让李玉荣和众多专家成为老朋友,也让痊愈的他带着全村发家致富,还被评为全国农村先进村党支部书记。
与宁夏彭阳县的对口支援,只是302医院进行医院帮扶的小小缩影。在延安,302医院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为老区人民捐赠药品设备,开展义诊活动。
近年来,302医院先后派出200多批次专家医疗队,穿戈壁、进大漠、上高原、下海岛,奔赴陕西、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等地区,开展“健康老区行”“健康西部行”“健康边防行”“健康军营行”等活动,到处留下了专家医疗队治病送药的足迹。
“巡诊看病到哪里,我们就把健康送到哪里,把党和部队的温暖送到哪里。”302医院政委邢振湖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靠说,而是靠做。只有持之以恒发自内心地做,方能把党、国家和军队的信任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