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的途径有哪些
产褥感染主要通过生殖道黏膜损伤、血行感染、医源性操作及邻近器官扩散等途径引起。常见诱因包括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器械助产、胎盘残留等,病原体多为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 一、生殖道黏膜损伤 分娩过程中宫颈、阴道或会阴部出现裂伤或手术切口,可能破坏局部防御屏障。细菌可通过破损处侵入深层组织,引发外阴伤口感染、子宫内膜炎等。临床表现为伤口红肿渗液、恶露异味伴发热,需及时清创并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 二、血行感染 产妇原有泌尿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病灶时,病原体可能经血液循环播散至生殖系统。常见于贫血或免疫力低下产妇,易发展为败血症。需控制原发病灶,静脉滴注注射用青霉素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 三、医源性操作 阴道检查、人工破膜、产钳助产等操作可能将外界病原体带入宫腔。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风险,若出现持续性下腹痛伴高热,需考虑盆腔脓肿可能,必要时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 四、邻近器官扩散 阑尾炎、盆腔腹膜炎等腹腔感染可能直接蔓延至子宫及附件。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合并产后发热,需与产褥感染鉴别。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可选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覆盖肠道菌群。 五、上行性感染 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或频繁肛查可能导致阴道内细菌上行至宫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可降低风险,已感染者需监测C反应蛋白水平调整用药方案。 产后需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冲洗并勤换卫生巾。恶露量突然增多或持续发热超过38℃时应立即就医。哺乳期用药需告知避免影响婴儿。均衡摄入优质蛋白与维生素C有助于伤口修复,可适量食用鱼肉、西蓝花等食物。出院后2周需复查血常规及盆腔超声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