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我院领导的支持和相关科室的配合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慧深教授的指导下,我院心胸外科成功完成了首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患者刘某,中年女性,既往间断有心悸、咳嗽,活动耐力下降,于我院行心脏彩超时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由于缺损直径大于1cm,分流明显,并且患者出现症状,有手术指征。考虑缺损为中央型,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开口距离>5mm,至房室瓣距离>7mm,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结合患者意愿,经充分评估后我院心胸外科决定为其行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介入封堵术大致过程:
1.术前行心脏彩超再次评估缺损大小、位置、边缘及周围结构;
2.封堵器械的选择和准备;
3.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
4.释放封堵器
5.撤管
手术过程很顺利,术后患者返回普通病房。由于该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术后第二天患者已经可以下床活动,接下来患者在术后1周内复查心脏彩超后即可予出院。后续抗血小板治疗半年,远期随诊。
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占出生婴儿的0.8%。按中山市312.09万人口及其1%出生率计算,每年大约有250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其中房间隔缺损占先心病的18-39.8%。缺损直径<3mm多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缺损直径>8mm自然闭合率极小,若分流较大者则需干预。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若缺损为中央型,缺损边缘距周围组织有一定距离,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即可考虑行介入封堵术,否则,需行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