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职业病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它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的职业病,另一个是法定职业病,从广义的角度讲凡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都叫做职业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我国于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重新修订),同时卫生部与劳动保障部联合公布了新的《职业病目录》,共有十大类115种,即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
二、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的有害因素。它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三、劳动者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那些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或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
1、化学因素:包括毒物和粉尘。常见的有刺激性气体(如氯、氨、氮氧化物)、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有机溶剂(如苯、甲醇、汽油)、农药等;生产性粉尘中的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X射线、γ射线、异常的气象条件(高温、低温、高湿)和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气压)。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医务工作者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4、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如劳动组织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视力紧张;不良体位或不合理工具等。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不同的特点。
1、刺激性气体的危害: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在化学工业中最常见。
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有氯气、光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甲醛、硫酸二甲酯、氯化氢、氨、臭氧等。刺激性气体对机体作用的特点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接触低浓度的刺激性气体,主要引起上呼吸道和眼结膜的刺激症状。比如眼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咽干、咳嗽、胸闷等。接触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象化学性肺炎、肺水肿,这时病人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发绀等,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2、窒息性气体的危害:
窒息性气体是一类对机体能产生严重危害的有毒气体。它可使机体吸收氧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机体缺氧。窒息性气体可造成人体系统损伤,但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最为重要。接触低浓度窒息气体可造成头痛、头晕、恶心、胸闷、心悸等症状,接触高浓度窒息性气体可引起昏迷休克,甚至可造成电击样死亡。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这些化合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组织细胞缺氧各不相同。一氧化碳进入体内后主要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以致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从而组织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氰化氢进入机体后,氰离子直接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失去传递电子能力,结果导致细胞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甲烷本身对机体无明显的毒害,其造成的组织细胞缺氧,实际是由于吸入气中氧浓度降低所致的缺氧性窒息。硫化氢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硫化氢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抑制细胞呼吸酶的活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硫化氢可与谷胱甘肽的巯基结合,使谷胱甘肽失活,加重了组织细胞的缺氧另外,高浓度硫化氢通过对嗅神经、呼吸道黏膜神经及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麻痹,甚至猝死。
3、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
有机溶剂是一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它们具有脂溶性、挥发性和易燃性。有机溶剂的使用十分广泛,如“稀料”(稀释油漆、树脂、黏合剂的溶液)、清洗剂、燃料、化工原料等。常见的有机溶剂有苯、甲苯、甲醇、正己烷、异丙醇等。
有机溶剂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长期超标准接触溶剂后,可表现神经行为功能异常,表现为疲劳、烦躁、遗忘、特别是近期记忆力下降,轻者在停止接触后可恢复,重者可影响工作能力,甚至日常生活能力。正己烷、二硫化碳、三氯乙烯等还可引起肢体感觉麻木、肌肉萎缩等典型的周围神经病。苯及其代谢物对造血系统产生影响,主要是可通过损害造血干细胞,导致持续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白血病等。此外对呼吸、心血管系统等也有一定的损害。
4、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凡是能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统称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统称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生产性噪声包括机械性噪声:如冲压、打磨发出的声音;流体动力性噪声:如空气压缩或释放(汽笛)发出的声音和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发出的声音。
噪声主要引起听力障碍,也就是说噪音可以造成耳聋。此外,噪音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也可产生影响,长期接触噪音可导致多梦、失眠、记忆力下降、心慌、血压不稳等症状,最严重的危害是噪音性耳聋。
5、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粉尘指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生产性粉尘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车间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粉尘漂浮于空气中,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粉尘作为一种异物,随呼吸进入呼吸道,首先引起一系列清除机制的反应,使大部分粉尘排出体外,过量的粉尘则可沉积在肺内引起病理性反应。粉尘对健康的影响是这一系列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的过程和结局。
粉尘对人体的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如长期接触粉尘后会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重者X光片检查发现有肺组织纤维化。
五、如何预防职业病危害
1、毒物控制:从根本上不直接接触,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的化学物质如甲苯、二甲苯代替苯作稀料、生产过程要密闭化、自动化,严防跑、冒、滴、漏。安装毒物超标自动报警系统,严格控制空气中毒物浓度在安全标准内。加强通风,使毒物尽快排出。进入有毒场所,应佩戴防毒面具、送风面罩等。
2、噪声控制:通过控制噪声源,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强噪声设备如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焊接代替铆焊等。控制噪声传播,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使噪声强度降低。采用隔音值班室,尽量减少接触时间。加强个体防护,佩带耳塞、耳罩等。
3、粉尘控制:主要通过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如采用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避免接触粉尘,用含石英低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为铸型材料以减轻粉尘危害。采用湿式作业、密闭、抽风、除尘降低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佩带防尘口罩、防尘安全帽等
4、加强对职工进行防毒、防尘、防噪知识的宣传、培训,使其了解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何种危害因素,有什么危害,如何进行预防等。
5、严格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企业由专人负责职业卫生工作,强化法制监督管理。
6、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做好健康监护,做好职工的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妥善处理。
六、生产性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1、工伤。
2、职业病,如矽尘引起的矽肺,铅引起铅中毒。
3、职业性多发病(又称职业有关疾病),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促使一般的疾病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如高温作业可引起慢性胃炎发病率增高。
4、引起体表的某些改变,但不引起病理性损害,称为职业特征,如皮肤色素增加等。
5、生产性有害因素排放到外环境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危害居民的健康。
七、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1、对听力损害,国家规定车间环境噪声不得超过90分贝;
2、长期接触噪声惠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脾气急躁等神经系统症状;
3、使心跳加快、血压不稳定、甚至导致月经失调、流产等。
八、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1、呼吸道:这是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凡是气体、液体、气溶胶、(粉尘;烟、雾)均能通过呼吸道吸收,如硫化氢、苯及其同系物、各种粉尘等。
2、皮肤: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透过完整皮肤而进入人体,当皮肤有破损时,不能经完整皮肤吸收的毒物也能大量吸收。脂溶性毒物可经皮肤吸收(如芳香族的氨基,硝基化合物,金属的有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苯及其同系物等)。个别金属(如汞)、某些气态毒物(如氰化氢)也可经皮肤吸收。
3、消化道:在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不易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发生意外或不注意个人卫生时,毒物经污染的手、衣物、食品而进入体内。哺乳期妇女可经乳汁把毒物传给婴儿引起中毒。
九、什么是职业中毒?
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叫作职业中毒。职业中毒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三种类型。短期或者一次接触大量毒物引起的中毒为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反复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为慢性中毒;介于急、慢性中毒之间的为亚急性中毒。
十、什么是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粉尘分类方法很多,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
1、无机粉尘。
金属性粉尘:如铅尘;无机粉尘:如水泥尘。
2、有机粉尘。
非金属性粉尘:如矽尘;人工植物性粉尘:如木尘、茶尘等;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等;人工有机粉尘:如染料、农药等。
3、混合性粉尘:是指在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无机和有机两种类型的粉尘。
十一、劳动者应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劳动者首先应自觉接受用人单位有关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车间工作岗位的有害因素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禁违规操作,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劳动者在就业前必须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了解自己是否存在所从事职业的禁忌症。患有明显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劳动者,不宜从事接触刺激性气体和粉尘的作业;患有明显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劳动者,不宜从事接触主要损害神经系统的毒物的作业,如金属、类金属、有机溶剂、有机磷农药等。劳动者就业后必须定期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职业病损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劳动者必须学会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措施是职业病预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预防措施,它可以防御职业病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有防尘(毒)口罩、防护面罩、防护服等。
4、劳动者必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职业病预防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劳动者必须养成不在车间内吸烟、进食,勤洗手,下班后更衣、洗澡沐浴等好习惯。
5、保健膳食对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保健膳食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护受到毒物损害的靶器官和系统,发挥某些营养成分的解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