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线伤口化脓了怎么办
缝线伤口化脓可通过消毒处理、抗生素治疗、引流排脓、伤口清创、定期换药等方式处理。化脓通常由细菌感染、伤口护理不当、免疫力低下、异物残留、缝合材料过敏等原因引起。 1、消毒处理 使用碘伏溶液或氯己定溶液对化脓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每日重复进行2-3次。消毒时从伤口中心向外周环形擦拭,避免将周围细菌带入伤口。对于表浅脓性分泌物,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擦干。消毒后保持伤口干燥透气,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 2、抗生素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夫西地酸乳膏局部涂抹。使用抗生素需完成规定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3、引流排脓 对于深部脓肿或大量脓液积聚,需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切开引流。采用十字切口或对口引流方式,放置橡皮引流条或引流管。每日通过引流管用抗生素溶液冲洗脓腔,记录引流液性质和量。引流期间保持敷料干燥,引流管通常保留3-5天。 4、伤口清创 清除伤口内坏死组织和异物,可用手术刀或剪刀锐性清创,也可用胶原酶软膏等酶学清创。对于伴有血管神经暴露的伤口,采用保守性清创保留重要组织。清创后使用水胶体敷料或藻酸盐敷料促进肉芽生长,严重污染伤口需延期缝合。 5、定期换药 根据渗出情况每1-3天更换敷料,感染伤口初期每日换药。换药时观察伤口基底颜色、边缘上皮化和渗出液性状。肉芽组织健康呈鲜红色颗粒状,异常苍白色提示贫血或感染。采用湿性愈合环境可加速上皮移行,但过度湿润需改用吸收性敷料。 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碰撞。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促进组织修复。监测体温变化,如出现发热、红肿扩散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愈合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张力增加。按医嘱定期复查,直至伤口完全上皮化且无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