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简介

北大医院神经外科建于1978年。开科时床位数为25张,经过逐步发展,不断增加床位、补充人员和设备,目前不仅发展到36张床位,而且配备了蔡氏手术显微镜、神经内窥镜系统、超声吸引器、立体定向仪、视频脑电图、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仪、C型臂、高速气钻等现代先进专业设备。

198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从天坛医院聘请国内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王象昌教授来领导神经外科工作,使科内的临床工作在质量和数量上有明显的提高,显微外科技术逐渐成熟。我科较早就开展的显微外科手术如:经蝶入路垂体腺切除术、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立体定向外科技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脑血管畸形手术;在国内率先应用内窥镜行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并取得良好效果;1997年开展的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至今经治疗的患者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神经外科是最早在国内开展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和引进神经内窥镜的单位之一。80年代以来,神经外科不断地派人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进修学习,回国后积极开展各种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术技术不断完善,理念不断更新,紧跟国际前沿,临床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学术氛围逐渐活跃,不断有欧美日等国专家来访问﹑讲学及手术。科室发展至今,形成了手术策略科学化、个体化,手术适应症掌握严格、恰当,手术技巧稳健、轻快,手术效果好的风格。科室本着稳定、扩展、细化、求新的原则继续前进。现神经外科除了开展常规神经外科手术如:垂体腺瘤、脑膜瘤、各种恶性胶质瘤、脑积水、脊柱脊髓疾病手术等;还可进行各种复杂疑难的颅底肿瘤、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缺血搭桥手术、颈动脉狭窄手术和介入治疗以及复杂的脊柱脊髓疾病手术。

现神经外科拥有正教授5位,副教授2位,其中博士导师一名,硕士导师4名;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承担了或协助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科委的重大项目。每年参加国际﹑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并在大会发言,扩大了科室的声誉和影响,提高了学术水平。

北大医院神经外科主要专业特色

一、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是国内较早开展的单位,手术技术成熟,手术并发症少,除了常规显微手术外,还包括如下特色手术:

1)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术前显示右额极胶质瘤伴瘤周水肿。   术中显示肿瘤以及肿瘤切除后照片。   术后MR显示肿瘤全切除。

2)脑膜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能熟练地切除不同部位和大小的肿瘤,手术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脑膜瘤术前予以颗粒栓塞供瘤血管,极大地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的全切率和安全性。颅底脑膜瘤是一种手术切除难度较高的肿瘤。我科有颅底解剖实验室的坚实基础,可为各种复杂的颅底脑膜瘤进行术前预演手术,个体化提供手术入路,增加患者手术全切除率和安全性。

术前MR检查显示前颅窝巨大脑膜瘤   术前CTA显示脑膜瘤血供丰富。   术中显微镜下脑膜瘤的切除   术后CT显示脑膜瘤全切除。

3)垂体腺瘤:较早就开展了经单鼻孔经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的微创手术或经鼻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巨大复杂地垂体瘤常规经开颅手术,效果较好。

4)听神经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能熟练地切除不同大小的肿瘤,面神经解剖保存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术前显示右桥小脑角听神经瘤   术后显示右桥小脑肿瘤全切除。

二、侧颅底手术:

为国内较早开展该手术的单位之一,在鲍圣德教授的组织下,我科联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积极地开展侧颅底颅内、外沟通肿瘤这一高难度、复杂领域的手术,手术效果较好,开展例数和质量在国内领先。该项治疗技术多次在国际学术上进行交流,并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

术前MR显示肿瘤颅内外沟通并向右侧颅底侵犯。   术中肿瘤切除。   术后MR显示肿瘤全切除

三、脑血管病:

1)脑动脉瘤: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是一类治疗技术要求较高的疾病。我科曾派多人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动脉瘤的治疗,并与他们建立友好合作。如今可以完成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结合神经内窥镜的运用提高了动脉瘤手术成功率;颅内动脉瘤栓塞的介入技术微创、有效,可成熟地运用多微导管、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我科具备了颅内动脉瘤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双重技术,为患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更适合的治疗方法。

2)缺血性脑血管病:

(1)颈动脉狭窄   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或颈动脉狭窄≥70%患者,国内外已证明手术干预有效,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可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

a. 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   与神经内科紧密合作积极开展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手术,该手术我科开展较早,手术适应征掌握严格。手术在TCD和彩色超声的辅助下,选择性运用分流技术或补片技术,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再狭窄率低。术中颈动脉切开和斑块的剥离   术中剥离的斑块

b.颈动脉狭窄支架术   自膨支架和保护装置的运用较大地提高该手术的安全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手术只在局麻下进行,微创,住院时间短,效果等同内膜剥脱手术。

(2)颅内血管狭窄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因素,特别是亚洲人。国外已有大宗实验证实药物治疗对颅内动脉高度狭窄患者治疗效果欠佳,需要外科或介入治疗的干预来提高疗效。随着Wingspan在国内的引进和运用,可行颅内较复杂的支架置入手术,如:大脑中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手术。

(3)脑血管搭桥手术   脑血管搭桥手术是显微手术中最为精细的手术。手术者通常需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完成该项技术。我科有多人在国内外受过严格训练,能很好地完成该项手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如:颈动脉闭塞,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无法介入治疗,烟雾病等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经缺血评价后,可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治疗,术后随访效果好。CT和MR室有先进的脑血流评价技术,为手术适应症提供准确的选择。术前颈内动脉闭塞   颈外动脉造影   术后正侧位显示搭桥血管通畅,供应颅内缺血区域。   术前MR灌注评价右侧脑缺血。   术后MR评价右侧脑缺血明显改善

(4)烟雾病   神经外科科是国内较早开展烟雾病的手术治疗的单位。主要采用颞浅动脉贴敷术和搭桥手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对于年龄较少的患儿同时进行搭桥和贴敷手术,解决短期脑缺血和长期脑缺血的问题。对于出血性烟雾病,予以搭桥手术可以减少烟雾血管的生成,预防再次脑出血。   术前颈动脉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颅内血管闭塞及烟雾血管形成   术前颈动脉造影显示颈外动脉无颅内代偿   术后显示搭桥血管和贴敷向颅内供血。

四、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20世纪80年代以来,神经介入治疗的发展使一些原本不能治疗的或者难治性疾病变得可以治疗或容易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神经介入治疗使脑血管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发达国家的一些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05年成立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专业小组后,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得到良好的发展。可开展的介入治疗项目:

1)、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介入治疗,包括: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颈动脉狭窄支架术;椎动脉狭窄支架术;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术;   颅内动脉狭窄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2)、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包括:可脱弹簧圈的可控性栓塞技术;球囊辅助栓塞技术;支架辅助的栓塞技术。

3)、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介入治疗:行NBCA胶栓塞;Onyx栓塞(最新的栓塞材料,具有很高的操作安全性)。

4)、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介入治疗:可脱球囊栓塞(经济,效果好);微弹簧圈栓塞; Onyx栓塞。

5)、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栓塞治疗:Onyx栓塞(目前最好的方法)

6)、脑静脉系统血栓(CVT)的介入治疗: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静脉窦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型治疗。

7)、脊髓血管病的DSA检查和栓塞治疗。

五、脊柱脊髓手术:

为国内开展此类手术早、治疗效果好、方法多的单位。手术的种类:1)脊柱退形性变:颈、胸、腰段;2)椎间盘突出症:颈、胸、腰段;3)椎管内占位:脊髓髓外肿瘤、髓内肿瘤;4)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髓周动静脉瘘和髓内海绵状血管瘤。5)脊髓空洞症;6)先天性疾病: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征。

六、小儿神经外科

新生儿、小儿等常见的脑积水,脊髓栓系,脊膜膨出,先天性脊柱裂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术前照片显示小儿骶尾一巨大膨起囊肿。   术前MR显示囊肿的结构。   术后显示囊肿全切除。

七、功能神经外科手术:

1)癫痫外科手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拥有国内顶尖脑电生理专家,能对癫痫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我科与这些专家紧密合作,严格、谨慎地选择病人,术中采用皮层电极定位,然后切除癫痫灶或相应的病变区域,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少。

2)疼痛治疗:主要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针对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3)面肌痉挛:本病主要是由面神经根受到异位的血管压迫所致,少数患者可由肿瘤或动脉瘤压迫所致。我科开展了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显微手术行面神经血管减压术,手术效果更好,手术成功率高。

八、神经内窥镜技术

为国内率先应用内窥镜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并取得良好效果。还采用内窥镜行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脑脓肿和颅内囊肿手术,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等治疗。

展开

科室医生

(共11位)
查看更多>>
脑肿瘤和脑血管病、小脑桥脑角(听神经瘤)和蝶鞍区肿瘤手术。
神经外科疾病,脑血管介入。
脑与脊髓肿瘤以及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尤其是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
脑血管病,脑膜瘤、颈动脉狭窄、脑胶质瘤、脑肿瘤和颅脑外伤的诊断和治疗。
颅底肿瘤、脑血管病。
神经外科各种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尤其是颅底外科及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治,如鞍区肿瘤、小脑桥脑角肿瘤、斜坡区肿瘤、枕大孔区肿瘤以及颅-面、颅-眶、颅-鼻、颅-颈交界区肿瘤的手术治疗。与骨科合作开展颅颈部的减压及固定手术治疗复杂的颅脑及脊柱脊髓的先天性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颅脑和脊髓肿瘤,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颅脑、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神经内镜和脊髓等各类疾病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尤其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
神经外科脑血管介入。
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三叉神经痛,垂体腺瘤及其他脑肿瘤。
脊髓脊柱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等。如脊柱裂,脊髓栓系,脑积水,脊髓空洞,脊髓肿瘤,脑动脉狭窄等。

医院动态 更多>

我院举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8月27、28日,我院举行了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共有37名科研型研究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内科、外科、儿科、影像、检验、感染等多个学科专业。杜军保、袁云、王素霞、戚豫、龚侃、陈?、吕继成、周应芳、席志军、杨勇、周炜、李雪迎等多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参加了论坛活动,并对参赛研究生点评、提问和评分。李海潮副院长致开幕词:“学术论坛是展示和锻炼,也是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论坛中来,这也是我们团队意识的一种体现。研究生期间,我们不仅要培养科研的能力,也要培养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喜爱。带着这份激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终身受益。”通过同学们的演讲,可以看出大家平时非常努力,而且为了这次论坛做了精心准备。各位导师从科研能力、PPT制作、演讲技巧、英语口语展示等方面进行考查,发现不少同学都有精彩表现,内科和儿科的多位同学在这届论坛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这次论坛上,有两位同学进行了全英文演讲,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在论坛接近尾声的时候,导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心:“这次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让我们非常地欣慰。学生时期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医院里很多的SCI文章都出自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后会鼓励和督促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论坛中来,在大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研究生党总支书记于岩岩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今年的学术论坛是第二届。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参与的同学更多了,演讲更精彩了,论坛的内容更丰富了。论坛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增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并且不断完善,争取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进来,并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学术水平。”

《Nephrol Dial Transplant》杂志副主编Wanner教授来肾脏内科访问讲学

8月25日,德国着名肾脏病学家ChristophWanner教授来肾脏内科访问讲学。Wanner教授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肾脏病和高血压系主任、医学教授,欧洲肾脏学会-欧洲透析和移植学会理事会理事,欧洲肾脏登记系统主席,并担任《NephrolDialTransplant》杂志副主编。Wanner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肾脏病相关代谢机制、血脂异常、炎症和心血管病。他曾任“4DStudy”的首席研究员、“SHARPStudy”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和欧洲中部协调员;发表论文500多篇,还担任了《肾脏营养学》杂志主编及其他多份期刊的专题编辑或编委。Wanner教授是国际肾脏营养代谢学会的前任主席、欧洲肾脏病最佳实践创始成员、改善全球性肾脏病预后(KDIGO)组织执行委员、血脂异常指南工作组共同主席。8月25日下午,Wanner教授抵达肾脏内科后,由赵明辉主任和朱厉助理研究员陪同参观了科室各个部门。随后Wanner教授在科研楼会议室做了2个讲座,分别是关于如何撰写英文论文以及糖尿病肾病治疗进展,并和肾脏内科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北京血管医学技术协会成立,邹英华教授当选为副会长

8月11日,经上级批准,北京血管医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北京社团办王大川处长在成立会上宣读了《北京市民政局行政许可决定书》:北医三院李选教授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会长,我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邹英华教授当选为副会长,宋莉副主任医师当选为副秘书长。中国血管医学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北京血管医学技术协会的成立,旨在加强国内外血管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直接交流,使我国的血管医学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其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促进学科的进步和繁荣。由于仪器设备和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血管相关技术在各地区、各医院之间的开展状况并不平衡。本协会的成立,将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医疗行为和相关医疗市场,使血管疾病的治疗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良性发展,从而为血管疾病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协会将为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提供先进技术,确立创新课题,建立创新机制,引导学科技术发展,实现本领域的技术创新。现阶段,协会将积极开展主要疾患(如血管狭窄)和主要技术(如腔内与腔外)的规范化、程序化研究。协会将致力于为血管技术提供强势平台,通过协会的工作,努力开展并建立我国血管疾病的基础和实验研究体系,致力于血管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扩散,使血管技术可持续地向广、深发展。

首届血液净化专科护理质量改进培训班召开

8月22~24日,由护理部、肾脏内科联合主办的首届血液净化专科护理质量改进培训班在京召开。作为血液净化专科护理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培训班邀请来自台湾、上海、广州、北京地区血液净化专业的专家以及我院血液净化护理团队10余名老师进行学术授课,迎来了2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我院护理部丁炎明主任、肾脏内科陈育青教授、台湾肾脏护理学会吴佳?秘书长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大内科科护士长曹立云主持。开幕式首先由丁炎明致开幕辞,她对各位嘉宾和学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回顾了北大医院血液净化团队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血液净化的护理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陈育青代表肾脏内科的领导对此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对血液净化团队多年来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和支持。三天的培训课程紧张而有序,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血透、腹透、CRRT专科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等重要护理专题,围绕血管通路、感染控制、管理与规范、透析并发症、培训与教育等多个主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本次学习班还特别安排学员进入临床见习实践,参观了肾脏内科的各个护理单元,大家相互之间做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学员们普遍称赞了培训班的师资与各项工作,普遍认为此次培训课程质量高,实用性强,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性,拓展了护理同仁的学术思路。学员们的认可也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我院血液净化专业的影响力。(护理部 田君叶、邓俊)【信息链接】肾脏内科血液透析中心成立于1975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血液透析专业科室之一,于2002年成为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负责全市血液透析的质量控制工作。目前拥有血液透析机38台,可以开展常规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多种血液净化治疗,拥有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0余人。血液透析中心(包括床旁血透小组)现有专科护士38人,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80%,拥有一支高学历的护理师资队伍和数十年的教学经验。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学习美国、台湾等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式,以此发展专科护理培训事业。多年来,作为“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专科护士临床带教基地”、“北京市血液透析专业培训基地”,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并承担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护士培训工作,每年接待专科进修培训人员约200人,接待参观者约300人。肾脏内科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腹膜透析治疗,2002年正式成立腹膜透析中心,目前有稳定随访腹透患者400余名,腹透专职护士11名,在腹膜透析病人管理中,护士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以责任护士为主体的腹膜透析门诊管理模式。10年来,腹膜透析护理团队在医生的指导下,为病人分配固定的责任护士,在病人透析前、置管住院期间及门诊随访各阶段,从病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开展了病人操作技能培训、透析方案调整、饮食、用药及合并症的防治教育和随访工作,鼓励并支持病人的康复运动,建立了包括门诊、电话、网络和家访在内的综合随访体系。在科研方面,腹透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前瞻性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以责任护士为第一作者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50余篇,SCI文章4篇,并被国内及国外同行引用496次,多位老师参与了专业书籍的编写。中心在影响腹透治疗质量的容量控制、营养管理以及腹膜炎防治三个关键环节取得了突出成绩,创造了透析护理领域的多项第一。2011年腹透中心护理团队荣获中华护理学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肾脏内科获批4项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获批项目,肾脏内科获得两项面上项目和两项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获得面上项目的是于峰主任医师(补体H因子在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和朱厉助理研究员(IgA肾病中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介导肾脏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于峰主任医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留任我院肾脏内科担任主治医师,2008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10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晋升主任医师,一直从事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特别是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形成相当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并于2013年获得北京市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朱厉助理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IgA肾病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在JASN、KI等肾脏病顶尖杂志上发表过系列的论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都是在原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继续获得资助,反映出目前肾脏内科中青年一代学术骨干的科学研究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青年项目资助的是贾晓玉医生(金属基质蛋白酶9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李志盈医生(补体H因子在ANCA相关小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分别在毕业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学位。她们都是肾脏内科80后甚至85后的新生力量,她们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反映出在肾脏内科多年以来形成的浓郁学术氛围下,科研人才的后备军们正在茁壮成长并不断壮大。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2014北京大学血管论坛会议纪实

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发起主办的“北京大学血管论坛”(VascularInterventionPekingUniversity,VIP)于2014年8月14~1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历时3天,来自包括全国400余名介入与血管外科学界知名专家、7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大会参会代表和专家超过千人,是血管专业空前的盛会。北京大学血管论坛是一个真正的多学科合作的大会,参会医生来自介入科、外科乃至内科,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大家就同一系统疾病以各种观点、多种方法展开讨论,开阔了思路,突破了学科界限,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也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病人造福。论坛强调学术讨论,重视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而会上交流的单中心研究和专家点评也更加符合学术规范。这些反映出该领域走过了早期以技术为中心、以某些权威专家“我认为”的经验为参照的阶段,已经愈见成熟。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明显地提升了论坛效果:“继续教肓”专场让青年医师或基层医师得到知识更新;主打国际交流的“英文专场”中不仅有外国学者,更多的是中国专家,对我国医师走向国际舞台起了强化训练的作用;“青年医师专场”对青年医师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摆脱了只见“大腕”们“侃侃而谈”,不见年轻人的“崭头露角”;“循证医学”专场让医师们领略了医学的严谨,有规可循,有矩可依的研究突破了经验的局限;“正反辩论”专场把是是非非辩个清楚,辩论双方需拿出依据,以理服人,辩论者对主题的深刻认识令人印象深刻,各位辨手对治疗的历史演变、对器械的熟悉乃至能列举具体的数据作辩论依据,甚至拿出了在权威杂志上最新发表的论文作依据,不仅折射了他们的学术水平,也反映了对每一个病人在接诊、诊断、治疗时都会很自然地反复考虑利与弊、伤与治,抉择背后是医师的职业艰难与神圣道德。作为大会主席,我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邹英华教授主持了多场专题讲座;佟小强主任医师、杨敏副主任医师也在会议中有精彩发言;另外,科室准备了6个典型病例手术演示,充分展示了我院在血管疾病腔内治疗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术中多种新技术的联合应用更是让与会专家、代表赞叹不已。本次大会在多学科交流的基础上增进了血管疾病腔内治疗领域各相关专业的团结协作;大会中涌现出的一些优秀课题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我院专家准备牵头联合成立课题组,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推进我国学术水平,让北大医院在这一领域内成为我国医学事业的领头羊。 

第九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召开

8月8日~10日,借着雨后的蓝天、白云和凉风,广州迎来了第九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的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和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华医学杂志协办,我院胡伏莲教授任大会主席。作为全国消化科医生和幽门螺杆菌研究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迎来了超过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其中特邀专家100余名。还有来自葡萄牙和日本的专家参与了前沿学术交流。开幕式上,大会主席胡伏莲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交流的重点是总结成果、拓展幽门螺杆菌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中医中药和微生态方面),飞速发展的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网站(www.hpylori.cn或www.diagoso.net)是论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教授、我院党委书记刘新民教授等领导分别对在会上发表讲话,对于大会在推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的重大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刘新民教授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欢迎第十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回到北京,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迎百年院庆系列活动内容之一。第九届论坛的亮点包括消化疾病诊治前沿专场、幽门螺杆菌专题报告和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网站交流活动。消化疾病诊治前沿专场涉及到内镜、胃黏膜屏障、微生态和中医中药在消化疾病的诊治前沿,邀请到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作相关学术报告。食管癌的研究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柯杨教授介绍了她的团队10多年来在河南安阳进行的有关食管癌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表明HPV感染与食管鳞癌高度相关,HPV16型是食管鳞癌的高危型。钱家鸣教授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到IgG4相关性疾病,描述了IgG4相关性疾病的前世今生,从发现到认识。消化道肿瘤早诊一直是消化科医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吴咏冬教授、唐旭东教授、盛剑秋教授分别对胃肠肿瘤的早诊理念和方法、内科干预的价值与策略及其处理原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次论坛也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理念,李军祥教授从中医角度向消化科医生介绍如何应用中成药,李世荣教授主讲化学性消化不良治疗进展,建议学习中医的“君臣佐使”理念,全方位提高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胃黏膜屏障与胃黏膜保护研究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吴开春教授和崔梅花教授分别介绍了如果在PPI三联疗法基础上分别加上黏膜保护剂依卡倍特钠或复方尿囊素片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可以提?其根除率和症状缓解率。幽门螺杆菌与IBD之间的关系目前争议很大,王化虹教授提到对IBD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是否有必要及对IBD的防治等方面引发新的思考,值得进-步研究。“幽门螺杆菌专题报告”既前沿又精彩。日本专家Azuma教授通过10多年来对亚太地区幽门螺杆菌毒素-CagA系统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研究,强调了幽门螺杆菌毒素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吕有勇教授就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的研究强调了慢性炎症与肿瘤关系的理念;房静远教授阐述了肠黏膜免疫与大肠肿瘤发生的关系。如何提?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是本次会议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对中医中药的系列研究已经证明其在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成虹教授就含荆花胃康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失败补救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中医中药是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新手段。杨桂彬教授介绍了“国产药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出国产药四联疗法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效价比。在当前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下,房静远教授提出克拉霉素优化方案不失为是当前根除幽门螺杆菌重要策略。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原因除幽门螺杆菌耐药之外,还有其它原因导致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王蔚虹教授提出幽门螺杆菌耐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而针对耐药的处理、治疗方案的优化、应用非酶代谢的PPI、具体治疗强调个体化等都是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有效对策。微生态是一门新兴的涉及到多器官、多学科、多领域的生命科学。近年得到飞速发展。来自葡萄牙的JoséCarlosMachado教授提出了幽门螺杆菌与胃微生态的新理念,为幽门螺杆菌研究拓宽了新的领域,在研究幽门螺杆菌的同时,还要关注胃和肠道中的其它细菌的相互作用和彼此间的关系。关于益生菌用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国内外都有许多研究报道。本次论坛中杜奕奇教授、陈烨教授分别就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及布拉氏酵母菌在幽门螺杆菌根除中的作用作了详细介绍,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这些益生菌与PPI三联疗法联合能明显提HP根除率,减少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副作用。益生菌用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是其治疗中的又一新手段或新途径。菌株因素和宿主因素在幽门螺杆菌治疗中起十分重要作用,郜恒骏教授和张建中教授从基因芯片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中的作用,到菌株分型、起源与宿主间进化关系对疾病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的报告精彩纷呈,使听者看到了幽门螺杆菌研究的美好前景。幽门螺杆菌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李岩教授在报告中提出的口腔是否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另外一个场所,是否为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原因之一等等,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最后,大会主席在闭幕式上提出幽门螺杆菌未来研究路在何方?就在脚下,就在前方!热忱鼓励全国幽门螺杆菌关注者在会后通过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http://www.diagoso.net或http://www.hpylori.cn)进行持续的学习、交流和互动。 

  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召开

近日,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在金城兰州西北宾馆召开。“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本次会议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WHO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主办,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医学会医学遗传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的主题为“按科学办事,挑战与机遇”。共有三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代表参加本次会议,规模为历史之最。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1.临床遗传学与遗传咨询,包括遗传病临床诊断、罕见病与孤儿药、实习医生的临床遗传学培训、遗传学服务的新途径—民营医疗机构的探索等;2.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包括产前筛查的质量控制、胎儿超声检查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介入性产前诊断及染色体病细胞遗传学诊断的技术规范、单基因遗传病产前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出生缺陷的遗传风险评估、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3.实验室诊断及新技术新进展,包括新一代测序技术、遗传病实验室诊断的技术管理、遗传病实验诊断的网络与第三方检验、遗传检测的伦理学问题等。我院对于多种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如实验中心开展和从事多种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发现机制研究,儿科神经专业、肾脏专业在国内首先诊断和报道多种小儿遗传性神经疾病、遗传性肾脏疾病,并开展多个单基因遗传性神经疾病、肾脏疾病的产前诊断技术,为广大患病家庭提供生育选择和指导。我院实验中心戚豫教授、马?楠研究员,儿科神经专业杨艳玲教授、王静敏研究员,儿科肾脏专业张宏文副研究员等出席本次会议并进行了相关学术交流。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阴唇有点黑怎么回事,怎么办

阴唇颜色变黑可能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变化、摩擦刺激、炎症反应、色素沉着等原因有关。阴唇颜色变化可通过日常护理、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等方式改善。
钱瑾
钱瑾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高钾血症可以引起呼吸衰竭吗

高钾血症可能引起呼吸衰竭。高钾血症导致呼吸衰竭的机制主要有严重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代谢性酸中毒、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1、严重心律失常:血钾浓度超过6.5毫摩尔/升时可能引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高钾血症会改变心肌细胞膜电位,导致窦房结功能抑制和传导系统异常,出现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后,全身组织缺氧可继发呼吸衰竭。2、呼吸肌麻痹:...
fhjk6538504
fhjk6538504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右侧卵巢囊肿严重吗

右侧卵巢囊肿多数属于生理性囊肿,通常不严重,可能由黄体囊肿、卵泡囊肿、炎症刺激、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肿瘤性病变引起。1、黄体囊肿:排卵后黄体未及时消退可能形成囊肿,直径多小于5厘米,常伴随月经周期变化自行消失。若出现剧烈腹痛需警惕黄体破裂,可通过超声监测随访。2、卵泡囊肿:未破裂卵泡持续增大形成,常见于育龄期女性,多数3个月内自然吸收。偶发下腹坠胀感,一般无需特...
曲中玉
曲中玉
山东省立医院

卵巢囊肿必须手术吗

多数卵巢囊肿无需手术,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囊肿性质、大小及症状综合评估。主要干预措施包括定期观察、药物治疗、超声引导穿刺、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1、定期观察: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通常直径小于5厘米,无不适症状时可每3-6个月复查超声。月经周期中可能自行消退,观察期间需监测囊肿变化,若持续存在或增大需进一步评估。2、药物治疗:功能性囊肿可选用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
曲中玉
曲中玉
山东省立医院

卵巢囊肿影响怀孕么

多数卵巢囊肿不影响怀孕,但部分类型可能降低受孕几率或增加妊娠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囊肿类型生理性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畸胎瘤等、囊肿大小直径>5厘米需警惕以及是否伴随输卵管粘连或排卵障碍。1、生理性囊肿: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属于生理性变化,通常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退。这类囊肿不会干扰卵泡发育或输卵管功能,对怀孕无显著影响。超声监测显示囊肿壁薄...
曲中玉
曲中玉
山东省立医院

卵巢囊肿不治疗会怎样

卵巢囊肿不治疗可能导致囊肿增大、破裂或扭转,引发腹痛、感染甚至不孕。多数生理性囊肿可自行消退,但病理性囊肿需警惕恶变风险。1、囊肿增大:持续存在的卵巢囊肿可能逐渐增大,压迫周围器官如膀胱或直肠,导致尿频、便秘等症状。功能性囊肿如黄体囊肿通常在月经周期后缩小,而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囊腺瘤可能持续增长。2、急性并发症:囊肿蒂扭转或破裂属于妇科急症。扭转时血液供应中...
曲中玉
曲中玉
山东省立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女人一生能承受几次人流

女性一生能承受的人流次数因人而异,但医学上建议尽量减少人工流产,以降低对身体的伤害。 人工流产可能对子宫内膜、宫颈及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多次手术可能增加宫腔粘连、月经不调、不孕等风险。具体耐受次数与个人体质、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有关。药物流产对子宫损伤相对较小,但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术流产若操作规范且术后护理得当,可降低并发症概率。 建议做好科学避孕,避免非意愿妊娠。若需人流,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术后注意休息、营养补充及抗感染治疗,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
曲中玉
曲中玉 副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