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胃肠外科简介

一、荜路蓝蒌,以启山林——薪火相传的历史沿革

五十年征程,栉风沐雨。自1964年建院之初,我院即成立外科胸腹组,创业发展,弥足维艰。整整20年的风雨磨练后,腹科成立,19名医生担当59张病床的安危。1998年,由于专科发展迅速,肝胆科从腹科分出,2002年随着东大楼落成,泌尿外科成立,腹科基本不再收治肝胆系及泌尿系肿瘤。至此,腹科病房共70张病床,占地达2600平方米。

专科在发展中进步,历史在传承中积淀。2009年,为进一步强化专科实力,院领导高瞻远瞩,与时俱进,胃胰科破而后立,成为目前我院最年轻的科室之一,主任周志伟,副主任李威,科秘书孙晓卫,护长袁秀红,现有医生14名,其中正高3名、副高4名、中级3名;护士29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周志伟教授实验室技术员1名。

作为国内享有盛誉的集医疗、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胃胰专科研究中心,胃胰科既承担我院胃癌、胰腺癌单病种及黑色素瘤、软组织肿瘤的一线临床、科研工作,同时也是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短短五年的时间,胃胰科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蓬勃里程,风生水起,成绩斐然。

二、勇立潮头,争创一流——精进不休的医疗水平

胃胰科医疗重点是胃癌、胰腺癌及胃肠间质瘤、黑色素瘤、软组织肿瘤的规范化诊断治疗及科学研究,尤其胃癌的综合治疗,凭借一代代前辈们薪火相传的经验积累、单病种首席专家的严格把关、中心相关科室的雄厚实力以及我科同仁的不懈奋斗,胃胰科不但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胃癌规范化治疗的标杆,而且为推进我国胃癌防治工作、提高胃癌总体治疗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1990年至2010年数据显示,我科手术切除胃癌患者总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1%、56.9%、48.1%及41.8%,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0%、62.7%、53.7%及46.8%,处于国内领先并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近10年来,我科手术切除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40.1%上升至目前的51.5%,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由此前的45.7%上升至目前的57.1%,总体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五年来,胃胰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为根本,以个体化治疗为特色”的医疗理念,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以质量促发展,大力推进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努力打造发展型医疗团队,相继开展了腹腔镜联合内镜在胃肿瘤中的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等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综合治疗领域,我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术后辅助化疗、围手术期化疗、围手术期放化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胃癌患者的整体预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春华秋实,桃李芬芳——硕果累累的教学成绩

科室承担本科生、留学生等的专科见习带教任务,并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授课培训工作。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建科五年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11名,其中包括外国留学生2名。

2008年,我科开始主办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进展期胃癌规范化治疗学习班”,时隔一年便升级为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学员均为来自全国各地胃癌专业领域的同仁。五年来,詹友庆教授和周志伟教授秉承“务实创新、服务临床”的办班精神,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实用务实的学习交流平台,学习班的内容质量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仅2013年第六届学习班就吸引了400余名学员参加,为进一步推广我国胃癌的规范化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科2012年起开始举办每季度一期的“胃癌外科治疗新技术新理念培训班”,每期招收5-8名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的学员,授课方式包括手术观摩、术后讨论及专题授课,旨在进一步推动胃癌手术规范化,同时通过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的融入不断提高胃癌手术的水平及治疗效果。至今该培训班已开办共7期,已培训各地学员近50名。

为保持理论教学的先进性,周志伟教授特意组织优秀教师更新修订教材——《临床肿瘤学》相关章节。此外,由我科主编或参编的著作有:《社区防癌健康教育》、《造口康复治疗——理论与实践》、《黑色素瘤的基础与临床》、《个体化医学原则》、《胃癌》、《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等。由科室主办的胃癌单病种专业刊物《胃癌》已定期出版,将最新的胃癌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刊出,每期出版800-1000册,免费寄赠给各地胃癌领域的专家同仁,已出版至第九期。另外,我科为普及胃癌专业知识,构建医务人员之间、医患之间交流平台的胃癌专业网站,也于2009年开通。

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室,教学工作既是科室承担的基本任务,也是科室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建科以来,科主任周志伟教授即将教学工作作为科室工作的重点及发展方向之一,全力培养科室成员的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全科成员的教育热情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一年一度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中,袁庶强主治医师和邱海波医师分别获得2011年、2013年授课大赛的英语组三等奖;2014年,周志伟教授荣获“中山大学医科优秀临床教学管理人员”称号,这一称号既是对周志伟教授个人三十年孜孜不倦从医从教的高度赞扬,也是对科室近年来在教学工作方面突出贡献的肯定。

四、高屋建瓴,放眼未来——与时俱进的科研理念

秉承着“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突出优势、统筹推进”的临床科研总体工作思路,我科已形成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科研传统,拥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术团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先后获得科研基金20项,其中国家级基金8项,省部级基金10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共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分别发表在Stem Cells、Annals of Surgery、PLOS ONE、Annals of oncology等著名肿瘤学杂志。

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病例标本。建科以来,科室非常重视科研基础资料库建设,近年来已建立起较完备的手术数据资料库、标本库、血清库和细胞库,其中胃癌数据资料库收录了1964年建院至今的近4500例内容详尽的胃癌病例数据。为便于学术交流,2013年起手术影像资料库开始建设,目前已初具雏形。

2012年,胃胰科周志伟教授课题组实验室成立。2013年,为实践“走出去、请进来”的科研改革思路,也为了推进临床和科研高效结合及学科建设,我院特聘香港科技大学梁纯教授为客座教授,梁纯教授团队和周志伟教授课题组将在科研、人才培养、尤其是胃癌临床成果转化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进步。

目前我科牵头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中山大学5010项目“术前放化疗联合手术及辅助化疗与术前化疗联合手术及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S-1联合奥沙利铂对比S-1单药针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后患者辅助化疗的随机、对照、多中心、开放性III期临床研究”、“曲妥珠单抗联合XELOX新辅助治疗HER2-neu阳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临床研究”;此外,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胃癌单病种实验基地,我科还参与了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两周方案(mFOLFOX7)用于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的II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Classic研究等,大幅提升了我院胃癌临床试验学术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五、海纳百川,择善而从——并轨国际的人才培养与对外交流

科室采取出国留学和人才交流等形式培养临床、科研综合型人才。2003年周志伟教授赴澳大利亚皇家Adelaide医院外科进修学习;2010年陈映波主任医师赴澳大利亚悉尼Melanoma Institute Australia进修学习;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徐大志副主任医师赴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学习深造;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袁庶强主治医师赴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习;2011年邱海波医师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2013年王玮主治医师赴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进行腹腔镜胃癌手术学习;2014年2月19日,孙晓卫副主任医师赴新疆喀什参加广东省卫计委组织的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因材施教、尽展所长是我科一向秉承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科室成员得到极大的发展空间,获得众多资源共享的机会。徐大志副主任医师和王玮主治医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评选中,分别获得第一批、第三批的资助。

为增强科室影响力,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我科不定期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胃癌、胰腺癌专家前来交流。为与国际学术水平接轨,我科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知名医学院校进行了友好的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

由科室发起组织,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11月20日成立,詹友庆教授任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作为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科室每年筹备召开一次广东省胃癌学术研讨会,会议除了邀请我国知名胃癌专家前来授课,还特别邀请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胃癌专家学者前来交流。至今该研讨会已举办了五届,成为医学专家传道授业的荣誉讲堂,医学同仁学术交流的至高平台,为进一步推广具有专业共识的胃癌规范化诊疗以及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深度转化奠定了广厦宏基。

“岁月如歌声声远,事业如棋局局新”。在下一个五年,我科必当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宏伟愿景、为提高我国胃癌防治水平、促进大众健康的中国梦,继续砥砺前行!

展开

科室医生

(共7位)
查看更多>>
腹部肿瘤的诊治,特别是胃癌、大肠癌、乳腺癌和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
胃胰肿瘤的诊治。
腹部肿瘤治疗,尤其胃癌的规范化手术治疗。
腹部肿瘤、肢体软组织肿瘤、乳腺肿瘤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尤其擅长胃癌及软组织肉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腹部肿瘤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皮肤黑色素瘤的诊治,尤其是胃、肠道肿瘤的诊治。
腹部肿瘤(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腹膜后肿瘤、胃肠间质瘤)、软组织肿瘤、黑色素瘤等的诊断和治疗。

医院动态 更多>

扬帆国际认证之路---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王约翰主任ISO15189/CAP实验室认证经验分享有感

现今世界发展全球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亦不断提高,为实现我中心“建立国内综合实力最强、国际一流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的目标,病理科为了提高专业和社会认可度,并与国际接轨,准备在医院大力支持下启动实验室CNAS(ChinaNationalAccreditationServiceforConformityAssessment,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服务)和CAP(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美国病理学家学会)认证工作。今年7月病理科组织五名员工参加全国医学实验室认证内审员成都培训班,详细了解CNAS医学实验室认可的目标要求、工作流程及前期准备等相关知识。2014年8月20日,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病理检验部王约翰主任在病理科会议室应邀进行了ISO15189实验室认证和CAP实验室认证经验分享。他所在台中荣民总医院病理检验部在2007年之前先后通过了ISO15189实验室认证及CAP实验室认证,是台湾地区最早通过双认证的医院病理科之一。讲座由云径平主任主持,参加讲座的听众除了我院病理科的医生和技术员外,还有我院检验科刘万里主任及兄弟医院包括中山一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广医二院等病理科主任及同行60余人。讲座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王主任从实验室认证意义、认证内容及相关流程等方面介绍了实验室认证情况,并针对认证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解读。强调了认证核心目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重点介绍CAP和TAF(TaiwanAccreditationFoundation,台湾认证基金会)的医学实验室认证,CAP是以CLSI、CLIA:88为认证准则,按美国国家标准对实验室开展的所有项目进行认证并要求两年一次审核,TAF是类似于CNAS的组织,以ISO15189为认证准则,按本国或本地区标准对实验室所申报的项目进行认证并要求三年一次审核。CAP与TAF实验室认证工作流程均包括认证前的准备,提交申请、启动认证程序、完成现场检查,认证之后的年度内审、现场复审、PT(ProficiencyTesting,室间质评)三大部分。下午,王主任主要介绍了如何建立质量管理系统(QualityManagementSystem,简称QMS)并以10多种事例详细讲解了认证的具体要求。质量管理涉及组织与管理、人员、仪器设备、外部的供应和服务、检验程序、文件管制、室内室间质评、持续改善、顾客满意度、信息管理、设备和安全等方面。建立QMS需经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系统、质控成本管理、全程质量管理五个阶段,具体操作可按PDCA(Plan、Do、Check、Act)模式逐步实现。在解读PDCA模式时,王主任再三强调PDCA模式并不是循环,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ACT是执行而不是我们理解的行动,帮助我们走出了误区。最后,王主任总结到实验室认证成功看似繁琐但有规律可循,总体步骤归纳为“说我所做、做我所说、写我所做(saywhatyoudo,dowhatyousay,recordwhatyoudid)”,只要在全员共同努力下制定和完善各种规则性和流程性文件,按文件操作并做好记录,实验室认证成功并非难事。不知不觉,7个小时的讲座结束了,参会人员的学习兴致却依旧高涨,王主任耐心回答了大家的疑问。最后,病理科云径平主任对王约翰主任来穗传经送宝表示感谢,双方均表示此次交流仅仅只是开始,以后一定会在实验室认证及临床病理诊断等方面进行更多交流。王主任的讲座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认证的实验室比较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我们具备一流的硬件和技术实力,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已有一定基础。王主任的实验认证分享更像是一支强心针。病理实验室认证虽然是一项艰巨繁杂的工作,为了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和国际化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我们有信心和有决心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实现病理实验室的标准化,中肿病理科定能扬帆国际认证之路!(病理科许颖阳霞撰文,胡婉明摄影)

我中心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出炉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评审结果,我中心共有39个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总资助金额2699万元。其中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1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7项。据统计,今年我中心申报数126项,实际资助率为31%。值得可喜的是,杰出青年基金保持了五年来每年一个的良好势头。重点项目继2012年后又一次连中两元。

国际出版集团 Elsevier执行出版官Sarah Jenkins 女士来访我中心

(国际办报道)2014年8月6日,国际出版集团Elsevier卫生健康医学部的执行出版官SarahJenkins女士在Elsevier北京分部总经理刘宝印先生的陪同下访问我中心。访问期间,Jenkins女士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与我中心的各位同事分享学术论文成功发表的宝贵经验。8月6日上午,徐瑞华院长代表我中心对SarahJenkins女士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基于合作共赢的出发点,徐院长与Jenkins女士共同探讨了Elsevier出版集团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合作机会等一系列议题。Jenkins女士感慨于中国肿瘤学家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并向徐院长表达了与我中心以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进一步合作的强烈意愿。结束与徐院长的会晤后,Jenkins女士出席了在远程会议中心召开的专家交流会。会议由钱朝南副院长主持。钱教授首先就我中心的整体发展目标、国际化研究方向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做了详尽介绍。随后,Jenkins女士就Elsevier招募癌症研究领域杂志编委及审稿人的计划与我中心专家进行初步了解和沟通。病理科云径平教授、实验研究部朱孝峰教授、刘强教授、内科张力教授以及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张振峰教授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与Jenkins女士就相关问题交流了看法。为了提高我中心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度和国际认可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我们邀请Jenkins女士为我中心职工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分享学术论文成功发表的宝贵经验。在医学出版领域积累了超过10年经验的Jenkins女士在她的讲座中介绍了影响科研论文能否顺利发表的因素,并向大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SarahJenkins女士于2002年加入Elsevier出版集团,随后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获得应用科学学士学位。自Jenkins女士加入Elsevier以来,她在医学杂志领域积累了超过10年的工作经验,与杂志总编和编辑委员会成员共同工作,并了解出版圈中各国杂志的开办与发展情况。作为Elsevier出版集团卫生健康医学部的执行出版官,Jenkins女士主要负责科研论文集的管理工作和杂志的审查工作,她主管的杂志包括:EuropeanJournalofCancer,Radiotherapy&Oncology,GynecologicOncology。在她的工作中,她需要与许多癌症协会合作,这些协会包括ECCO-欧洲癌症组织,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欧洲癌症研究协会,欧洲放射治疗与肿瘤协会以及妇科肿瘤协会。

我中心徐瑞华院长访问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商未来合作计划

8月7日,应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创始人杨焕明院士的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曾木圣副院长、分子诊断科邵建永主任、科教处周昕熙副处长等一行数人,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进行访问。华大基因主席杨焕明院士、研究院副院长张秀清、助理总裁殷波、华大医学执行副总裁易鑫等予以热情接待。徐瑞华院长一行参观了华大基因临检中心与CG实验室,主要了解了华大基因在科学技术、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与我中心合作的详细情况。座谈会上,双方就目前的联合实验室项目及科研合作进行了简单总结,认可并赞赏对方的工作成绩和效率,并达成了以下共识。1.共同参与国际肿瘤基因组学大会;2.合作研究和推广无创肿瘤基因检测技术;3.联合启动和参与“十三五”百万跨组学肿瘤研究项目;4.以华大基因-中山大学肿瘤中心联合实验室为依托,以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技术为引导,加强转化医学研究,推动成果应用,指导肿瘤临床个体化与精确治疗,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在管理机制上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双边合作模式。最后,徐瑞华院长欢迎杨焕明院士近期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回访,希望通过双方的密切交流,开展双边合作,在国际国内肿瘤基因组研究中占据领先地位,产出原始创新性成果。 

2014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再次吹响引进人才集结号

人事处报道“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距,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师资队伍的差距,特别是一流人才、领军人才资源上的差距”,中央“千人计划”专家田国强教授认为,“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真正顶尖的人才不是招来的,而是请来的。”我中心从1997年起实施引进人才计划,曾益新院士作为中心引进的第一批人才,大力推动人才引进工作,并得到中山大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至2014年,共引进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30位,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5位(创新人才3位,青年千人1位,短期千人1位)。之前的十多年,是我中心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黄金机遇期”,通过人才引进,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和壁垒性,中心吸引和聚集了一批国际化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引进人才成为加快中心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实力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心事业的发展,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才引进,尤其是青年杰出人才引进,是我中心未来十年学科发展建设的战略聚焦和关键举措,当前和今后将是中心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跨跃式发展期”。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当是顶尖人才集结地,2014年中心得到学校许宁生校长的大力支持,研究部增加实验空间2000平方米,人才施展平台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徐瑞华院长再次吹响引进人才集结号,以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全职引进海外高层次杰出青年人才和高端研究团队为重点,引进与肿瘤研究发展相适应的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生物信息等专业的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人才”的团队合力,将肿瘤学科整体做强做大。中心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聘期考核制度,人才引进具体举措如下:理念创新,引进人才“以用为本”;打造有利于吸引和聚集高层次顶尖和领军人才的生态环境:研究平台拓展、和谐人文环境、学术研究制度保障、薪酬待遇保障、管理服务提升;借助平台,内外发力宣传引进:在SCIENCE杂志、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交流平台、ChinaJob等媒介发布招聘高层次人才信息,在中心内部向专家教授们发出推荐优秀人才邀请;建立海外杰出人才数据库,定期联络,了解人才需求,及时解惑答疑,邀请杰出人才到中心交流访问。通过以上措施,人才引进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中心上半年已引进或正在引进的青年杰出人才已达7位,杰出青年人才高地已初具规模。

科学抗癌 关爱生命--结直肠癌义诊活动

4月15日至21日是第二十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科学抗癌,关爱生命”。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联合广东省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举行“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大型系列公益活动,积极响应防癌宣传周口号,以实际行动惠及民生,回报社会。4月16日下午14:50时,结直肠癌义诊活动正式开始还有10分钟,已有不少市民等候咨询。15时,义诊正式开始,咨询的市民开始越来越多,专家非常耐心细致地为前来咨询的市民察看体检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热情地解答了市民对肠癌相关的各类疑问。为了这次义诊活动专门印刷了100多本我科总结归纳的科普小册子,现场派发。万德森教授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的科普文章,指导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科学防癌。在2个多小时的活动中,接诊近百名患者,有效解决了咨询者的一些实际问题,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科学防癌 从饮食开始

4月15日,结直肠科郑美春护长为白云区人和镇的居民做科学防癌的健康讲座,在场的几十名居民及卫生院的工作人员一同聆听了郑护长精彩的讲解。为了让更多市民学习到科学饮食的防癌方式,郑美春护长在4月17日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3楼电教室举行第二场的科学饮食讲座。郑护长选择从最生活的饮食开始讲解,从选择防癌食材到合理的食物保存法、食物清洗法以及食物烹调法等,非常细致地教你如何做到健康生活,远离癌症。讲座结束后,听众们对郑护长精彩的讲解表示感谢。郑护长的讲解深入浅出,趣味性强,使广大听众受益匪浅。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往后可以继续举办类似的讲座。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2014年造口康复知识讲座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科在万德森教授带领下,一直以来重视造口者的生活质量,举办造口康复知识讲座的目的是希望造口者能更好地适应有造口的新生活。参加造口康复知识讲座的朋友,在获得造口护理、防癌知识的同时,也能认识更多的造口朋友,给自己的生活添姿彩。时间:2014年4月17日(星期三):15:00-17:00地点:广州市东风东路651号,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3楼电教室主讲人:郑美春主任护理师主讲内容:1.饮食与防癌2.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的预防及护理欢迎参加!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科2014年4月15日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低焦油香烟是否能减少肺癌风险

低焦油香烟不能减少肺癌风险。虽然低焦油香烟的焦油含量较低,但吸烟者往往会通过增加吸烟量或改变吸烟方式来补偿,导致实际吸入的有害物质并未减少。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任何类型的香烟都会增加肺癌风险。
支修益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治口臭吃啥药比较好

口臭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因选择。口臭通常由口腔问题、消化道疾病、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需要针对性治疗。1、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是口臭最常见原因。细菌在口腔内繁殖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导致特殊异味。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牙,使用含氯己
张天奇
张天奇
山东省立医院

骨髓移植的费用高吗

骨髓移植一般需要20万元到50万元,实际费用受到移植类型、配型难度、并发症处理、住院时长、术后用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移植类型:自体移植费用相对较低,约20万至30万元,无需供者且排斥风险小;异基因移植费用通常30万至50万元,涉及供体筛选、免疫抑制剂等额外支出。半相合移植因技术复杂可能超过50万元。2、配型难度:全相合配型成功率仅25%-30%,寻找匹配...
孟莉
孟莉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什么人不能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禁忌人群主要包括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活动性感染未控制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HIV感染者及高龄体弱者。骨髓移植的禁忌证主要涉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疾病进展阶段及免疫状态等因素。1、心肺功能差: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难以耐受移植前的清髓性化疗。预处理方案中使用的大剂量放化疗可能导致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术中输血输液也可能加...
孟莉
孟莉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骨髓移植配型应该怎么做

骨髓移植配型主要通过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检测完成,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移植成功率,主要方法包括HLA高分辨分型、亲属配型、中华骨髓库检索、脐带血库匹配及跨国骨髓库协作。1、HLA高分辨分型:HLA分型是配型的核心环节,需通过血液或唾液样本检测HLA-A、B、C、DRB1、DQB1等位点。高分辨分型技术可精确到基因亚型,全相合(10/10匹配)为理想状态,...
孟莉
孟莉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白血病都需要做骨髓移植吗

白血病并非都需要骨髓移植,治疗方案需根据类型、分期及患者个体情况决定。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及骨髓移植。1、化疗:化疗是白血病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化学药物杀灭异常增殖的癌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通常采用高强度化疗方案,如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化疗可诱导缓...
孟莉
孟莉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是什么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主要有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辅助器具使用等。小儿脑瘫通常由产前感染、早产、缺氧缺血性脑病、遗传代谢异常、新生儿黄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症状。 1、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小儿脑瘫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方式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疗法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作业疗法侧重于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如抓握、书写等。语言训练针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儿,通过发音练习和语言理解训练改善沟通能力。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家长需配合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小儿脑瘫伴随的症状,如肌张力增高、癫痫等。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替扎尼定片、巴氯芬片等肌松药,可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对于合并癫痫的患儿,可遵医嘱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等抗癫痫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钠胶囊、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可能有助于神经修复。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家长需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常见术式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延长术、骨关节矫形术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通过切断部分神经根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肌腱延长术可纠正关节畸形,提高运动功能。骨关节矫形术用于矫正严重的骨骼畸形。手术需由专业团队评估,术后仍需配合康复训练,家长需做好术后护理工作。 4、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脑瘫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头针疗法刺激头部特定穴位,可能促进脑功能恢复。体针疗法通过针刺肢体穴位改善运动功能。推拿按摩可放松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补肾益髓为原则,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六味地黄丸等。中医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治疗反应。 5、辅助器具使用 辅助器具可帮助小儿脑瘫患儿改善功能,包括矫形器、站立架、助行器等。踝足矫形器可矫正足下垂,改善步态。手部矫形器帮助保持功能位,便于进行日常活动。站立架辅助无法独站的患儿进行站立训练,预防骨质疏松。助行器如步行架、拐杖等帮助移动。辅助器具需根据患儿情况个性化配置,家长需定期检查器具适配性。 小儿脑瘫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家长保持耐心,与医疗团队密切配合,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日常生活中注意营养均衡,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当进行水疗、马术治疗等趣味性康复活动。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儿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关注患儿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康复环境。
顾倩
顾倩 副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