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协和医院

普通内科简介

一、普通内科科室概述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的建立起始于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面向21世纪建设高质量、低成本的中国学术性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计划&rdquo;。2001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在院领导支持下,在内科学系管理下成立了普通内科病房,并于2004年3月成立内科学系独立三级学科--普通内科(Division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DGIM),成为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内科学系中首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学术性普通内科。

  二、学科人员梯队

  自建科以来,有计划地进行人员梯队建设,由建科初始的3名医生,现发展成为拥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 名、主治医师6名的医生团队。所有医生均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毕业,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完成住院医生培训,担任过内科总住院医师,具有扎实的内科基础。2011年,现任内科总住院医师孟婵、徐娜即将加入普通内科团队。除科室正副主任建科前曾赴美学习普通内科的建设以外,2名主治医师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曾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内科住院医生交换项目&rdquo;选派至UCSF学习3个月,黄晓明和沙悦主治医师由北京协和医院学科发展基金资助在UCSF进行短期培训。

  除病房2名主治医生以及每年三个月脱产带教学的1名医生外,其余医生为患者提供连续性门诊服务,包括普通门诊、特需门诊以及痛风特色门诊。病房主治医生坚持每周一个单元门诊,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

  三、诊疗技术水平

  在医院、内科学系和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普通内科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科疾病综合医疗模式。从建科初始既强调病房和门诊医疗的连续性发展,通过在病房和门诊的工作,为病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对病人的整体医疗进行综合协调诊治。

  1、 病房工作

  目前科室病房拥有34张病床,由两名主治医师率领的住院医生团队和15名护士为住院病人提供整体的医疗服务,并坚持每周一次的教授三级查房。一方面,我们关注病人的整体情况和生活质量,全面考虑病人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器官、系统;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时尽力为常见病病人的提高基本医疗与专科医疗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通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本学科医疗工作的特色:

  急诊-普内-重症绿色通道:普通内科病房收治的病人中,急诊来源约占半数,同时接受部分重症监护病房转出的病人,门诊收治的又多为诊断不明、多系统损害病人,病情突变时有发生,病人病情复杂危重。几年来。我们与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MICU,CCU等)密切合作,使急诊病人能够及时收住普通内科,普通内科重症病人能够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病情好转的病人能够转入普通内科继续内科疾病的诊治,为部分危重病人的诊治开辟了绿色通道。

  联合查房制度:这一制度始建于内科综合病房成立之初,并延续至今成为普通内科医疗服务的特色,即重点针对涉及多系统损害、诊断不明的病例,实行每周三上午多专科(呼吸、心内、消化、肾内、血液、感染、免疫各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资质)联合查房制度,为内科各三级学科提供共同讨论的平台,使病人能够得到全面评估、得到高质量的整体医疗,同时也使参与查房的每一位医生从中获益。普通内科的多科联合查房制度为疑难病诊治平台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多科合作模式:由于疑难病人多,除内科各专科联合查房外,普通内科还经常在医务处的协调下组织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共同参与的大会诊,涉及手术科室、神经科、内分泌科、心理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药剂科等全院各个领域,以及医科院基础所遗传室等研究室,充分发挥了我院综合实力强大的优势,同时也不断锻炼、提高了科内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使众多疑难病例获得了满意的诊治效果。

  2、门诊工作

  虽然普通内科医生相对少,但普通内科从建科初始既强调病房和门诊医疗的连续性发展,坚持为住院患者提供连续性门诊服务,部分解决这些病人求治困难的问题。随着普通内科医生队伍的壮大,普通内科的门诊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充实,除尽力承担内科疾病“看门人&rdquo;工作外,普通内科还开设每周一次的痛风门诊,并正在相关科研资助下联合内科其他专科同仁共同开展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合作等。

  病房出院患者的随访:使患者出院后能够继续获得连续性医疗服务,并通过随访进一步提高对疾病包括疑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普通内科门诊:关注病人的整体情况和生活质量,全面考虑病人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注重健康教育,为常见病病人提供基本医疗与专科医疗相互协调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识别、发现疑难重症病人,收入病房诊治。同时,普通内科还开设了主治医生督导下的教学门诊,在病人志愿的情况下为病人提供耐心细致的医疗服务,深得病人的好评。并在诊疗中提高了医学未来人才的实践能力。

  特色门诊:自2006年6月开设痛风门诊,除进行痛风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外,更注重长期随诊和非药物干预(医学教育)。目前已吸引全国各地痛风患者前来诊治。

  社区门诊: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社区门诊服务, 并承担首都研究发展基金&mdash;&mdash;《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模式的研究》课题。

  3、诊疗水平提高的初步成果

  几年来,普通内科与各兄弟科室合作,诊治了诸如垂体结核、Good综合征、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坏疽性脓皮病、Ehlers-Danlos综合征、高IgM综合征等一系列罕见病例,对一些少见病如POEMS综合征、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等的诊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对一些近年来处在逐步认识之中的疾病如噬血细胞综合征、无肌病性皮肌炎的肺损害、难以分类的系统性血管炎等进行了初步探索。2006年普通内科以“发挥北京协和医院综合优势,合力打造协和普通内科新品牌&rdquo;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我们坚持及时对疑难病例展开讨论、随诊和总结,将自己的经验教训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总结编写成临床医生实用的《协和疑难病诊断(第2集)》,并已于2007年5月出版发行,书中半数以上病例来源于普通内科的临床实践。

  目前科室已逐步被院内同仁认可为北京协和医院有效的内科疑难病诊治平台,我们将积极致力于对内科疑难重症进行规范化处理的探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表明,普通内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北京协和医院的综合资源(人力、空间等),充分发挥我院临床和辅助科室的整体优势,将优秀的临床思维与先进的诊疗技术相结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体现我院国内领先的整体医疗水平。

  四、科研情况

  除了向专科学习开展临床和基础相关研究外,普通内科未来的科研发展方向更要关注医学和公共卫生、医疗质量、社区服务、医学教育等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近三年来,普通内科在科研方面有了喜人的起步。

  1、医疗与公共卫生:承担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研究&rdquo;(80万,2005-2007),初步成果在APLAR、SGIM、ACR等国际会议上发言,文章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并继续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富嘌呤食物、肥胖、饮酒及药物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加盟国际风湿病痛风研究小组,参加ACR/EULAR主持的多中心研究“关于痛风发作评定标准的临床验证研究&rdquo;(2007-),并对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与研究,对现行痛风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研究。

  2、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由普通内科来自美国宾州大学的留学生Laura Sander和医院感染办公室共同开展医护人员洗手情况的相关调查,引起我院对院内感染防控的高度关注,并促进了相关问题的改进。

  3、社区服务: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社区重大疾病适宜技术规范&rdquo;(10万,2005-2008),负责社区中老年健康管理规范编写及培训工作,承担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的编写。

  2006年普通内科和呼吸科加盟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社区COPD健康课题组(200万,2008-2010)。

  2007年普通内科获得首都研究发展基金联合攻关课题资助(50万,2008-2010),开展“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合作模式的研究&rdquo;。

  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的编写,普通内科主编的《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试用)》及普通内科与呼吸科合作主编的《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管理(试用)》已于2008年3月出版。

  4、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断针对新发现问题进行临床科研工作,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血液学异常的研究&rdquo;,“贫血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关系研究&rdquo;,以及POEMS综合征、巨细胞动脉炎、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相关研究等;并自筹资金开展临床与基础的相关研究,如高尿酸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POEMS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Fc&gamma;受体III多态性与狼疮肾炎关联性研究等。

  目前科室部分青年医师获得科技部科技新星培养计划、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基金的资助,为普通内科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生的科研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8年,普通内科又得到医院提供的50万元科室发展基金支持,更有力地推进了普通内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五、教学情况

  自建科伊始,注重教学即为普通内科的一大特色,我们尝试了针对见习医生、实习医生、住院医生和进修医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我们的宗旨是将医学教育的意识渗透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中,使人人求知,求新,求精,人人都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而更高效率地提高不同层次医生乃至医学生的整体水平。

  1、 医学生教育:2005年,普通内科承担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立医学生普通内科见习/实习教学基地&rdquo;,2008年,又承担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改项目“开展医学生普通内科门诊教学实习的研究&rdquo;,从病房教学和门诊教学两方面积极探索医学生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医学综合教育的平台,建立医学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基地。

  经过几年摸索,我们初步形成了有管理的医学生临床教育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小讲课,文献汇报,学生主持的以病例为中心循序渐进式的讨论,隆福医院及和睦家医院见习等),不仅注意临床基本功的培训,而且使学生初步接受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循证医学与科研方法启蒙、医患沟通能力锻炼、社区医学新概念以及医德医风教育,为未来培养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医生打下基础。

  2、 住院医生培养:

  科室以培养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医生为己任,在病房里实施TEAM制,发挥不同年资住院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高年住院医生(住院医生组长)树立医疗管理和医学教育的观念并付诸实践。同时,我们正在积极酝酿开设主治医师指导下的内科住院医生门诊,以促进住院医生临床技能的全面提高。

  3、研究生培养:

  科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已有1名硕士生转博,2名硕士生毕业,4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8年制学生在普通内科完成科研训练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仍有2名临床硕士生和2名科研硕士生在读。

  4、国际交流:

  科室目前负责我院与UCSF内科住院医生交换项目,参与选拔内科优秀住院医生前往UCSF学习(每年4名),同时接纳国外院校住院医生和医学生来普通内科学习,包括每年4-5名UCSF第3-4年的住院医生以及宾大医学生等,利用这一国际交流项目为住院医生和医学生提供英语交流机会,促进双语教学。

  5、进修医生培养及继续教育:

  目前已有9名进修医生在普通内科完成进修。尽管直接接收的进修医生尚属少数,但普通内科的联合查房以及专门为进修医生准备的课程吸引了其它众多专科进修医生参加,包括几届风湿免疫科高研班学员,集体参加普通内科周三的联合查房成为培训班的重要课程部分。

  2006年普通内科承担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举办的首届《临床思维和疑难病诊治研讨会》的病例讨论2例,应用Step by step 方式深入浅出的讨论,获得学员的好评。2007年、2008年、2009年普通内科参加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内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及进展&rdquo;,担任部分授课并主持病例讨论多次,再次获得学员的好评。

  2010年普通内科独立举办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内科常见疾病诊治思维训练研讨班&rdquo;(编号[2010-03-10-142(国)])2010年6月25日~2010年6月29日在京成功举办,获得学员一致好评。

  6、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成果:

  除病房和门诊的带教工作外,普通内科每一名医生均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部分教学工作,科主任曾学军教授担任我院内科学系副主任主管教学;陈嘉林副教授一直担任医大兼职教师职务,成功探索了学生主持讨论的主动学习模式;方卫纲副教授、黄晓明主治医师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授课任务,及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授课任务。8名医生中有6名担任过医大诊断学带教老师;有4名曾经或正在担任医大学生导师。

  巨大的教学工作投入带来了年轻的师资队伍的迅速成长,2006年度普通内科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师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普通内科2名主治医生参加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分别获三等奖和优秀奖,其中1名代表协和医科大学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三等奖。

  六、科室管理:

  1、加强科室制度和文化建设

  在贯彻落实医院和内科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我们注重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形成制度并落实到人,在医疗工作中有科室工作自查制度和月报制度(病房高年主治医生负责),多科会诊记录制度和死亡讨论制度(住院医生组长负责)、病房病人押金核查制度(护士主管负责)、安全检查记录制度(安全员负责)等来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实行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严格管理,坚持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组长出科汇报制度、住院医生和实习医生定期文献汇报制度、实习及见习医生出科考试制度等等,来保障并检验临床和教学工作的成果。经过努力,逐步在科室内形成了团结向上、认真求实的文化氛围。

  2、促进医院系统建设和完善

  除注重本科室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外,普通内科还注重发现和提出问题、促进医院系统建设。在我院医嘱系统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及东西两院搬迁过程中为医院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受到信息中心、综合办公室、医务处和院感办等行政科室的好评。

  3、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每年均接待国外学者来访,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内科学教授及普通内科高级管理人员,通过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同时也促进了国外医学院校对我们的了解。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设想

  尽管建科以来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进,我们将不断完善多科合作绿色通道以及会诊机制;深入探索教学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科室人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

  总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完善科室的自身建设,同时积极谋求学科发展,希望通过科室全体同仁的努力,使得普通内科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的新品牌,争取走出去与兄弟医学院校联手共进,促进我国在连续性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普通内科领域的全面进步。

展开

科室医生

(共17位)
查看更多>>
擅长普通内科常见的疾病。
擅长普通内科常见疾病。
风湿免疫科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
擅长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等内科常见疾病。
擅长治疗内科常见疾病。
擅长治疗各种内科常见疾病。特别是胃病。
内科常见病、风湿免疫病及发热待查等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
发热、咳嗽、气道高反应、哮喘等内科常见病;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发热待查、POEMS综合征等疑难杂症。
内科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
普通内科常见疾病诊断治疗。
贫血性疾病的诊治;以多系统受损为表现的内科疑难病的诊治,如嗜酸细胞增多症、POMES等;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内科疾病的综合诊治,包括内科常见病和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治。
常见病及多发病,解决疑难病,如发热待查等。
发热待查等内科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风湿免疫病的诊治。高血压、COPD、贫血、痛风等常见病的综合管理。
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痛风等内科常见病、慢性病,累及多系统的内科疑难病。
普通内科常见疾病诊断治疗。

医院动态 更多>

第十届妇产科学新进展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2014年7月25日,盛夏的北京骄阳似火,再炎热的天气也不能阻挡全国妇产科人奔赴北京协和医院的脚步。2004年以来,每年此时都会召开妇产科界的盛会——妇产科学新进展学术大会(华润会议),今年恰逢会议创办10周年,吸引了来自全国近400位医师参与。会议的举办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受到同行们的极大好评。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办,历时3天,根据医疗行业形势及妇产科前沿技术,就“医学论、医学观”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体现了主办方“关注医学进展、注重人文关怀”的理念,对妇产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会议以专题讲座、学术讨论、专家面对面、手术演示及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展示了妇产科领域近年来国内外的新进展,总结和分享了妇产科主要疾病诊治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因而吸引了广大医师和学者。赵玉沛院长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赵院长指出,协和医院妇产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林巧稚精神的感召下,妇产科取得了长足发展,是公认的业界标杆。他代表院领导班子预祝第十届妇产科学新进展学术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结束后,曹雪涛院士、曾益新院士、郎景和院士、沈铿教授和潘凌亚教授等从医学论和医学观的视角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曹雪涛院士从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方面入手,讲述了院士眼中的医学科学发展观。曾益新院士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和抗癌药物研究方面对转化医学提出了展望,给大家传递了医学转化论的概念。两位院士都希望能与协和妇产科实现多学科协作,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利用转化医学的平台做出更多的成果。郎景和院士以“医学人文观”为题,从医学的人文本源说起,谈到疾病的诊治原则,医学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最后对医学的人性化、医生的价值观提出了思考。沈铿教授从价值医学论角度和大家分享了妇科恶性肿瘤诊治的原则。潘凌亚教授则从整体医学概念破题,和大家一同学习什么是“医学整合论”。两天的会议内容涵盖了普通妇科、产科、妇科恶性肿瘤、妇科内分泌和计划生育专业组的内容,由北京协和医院多名教授介绍了各个领域的新进展,以及如何在妇产科手术中减小损伤、保留生育功能等,体现了协和妇产科医生的人文情怀。“专家面对面”环节将会议推向了高潮,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妇产科同仁自由地向台上任何一位专家提问。有请教诊断技术的,有交流治疗经验的,甚至本院科内教授也就某些疾病诊疗的观点展开激辩。台上台下的热烈互动展现了医学工作者的认真和严谨。在华润会议上,没有地区差异、没有职称之别,只有对知识和科学的追求。本届会议还运用了3D手术视频这一先进技术,体现了新技术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的优势,该应用必将造福人类,同时也必然带来妇科手术的飞跃式发展。十年一贯,华润会议代表着全国妇产科的顶尖水平,代表着协和人的坚持、勤劳和创新。一个十年过去了,协和妇产科将继续努力,让协和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

我院举办国家医疗队欢送会

2014年8月1日下午4时,国家医疗队欢送会在北配楼314会议室召开,王以朋副院长、韩丁院长助理,医疗队队员所在科室负责人,内科、外科、妇儿总支部书记及工会领导莅临会议。医疗队由8人组成,分别为耳鼻喉科商莹莹副教授、肾内科叶文玲副教授、神经外科连伟副教授、感染内科吕玮副教授、乳腺外科周易冬副教授、妇产科陈娟副教授、重症医学科张青主治医师和皮肤科李峰主治医师。连伟副教授担任队长,叶文玲副教授担任副队长。本次国家医疗队将肩负着医疗、教学的双重任务,奔赴安徽省7个县、市开展帮扶活动。根据工作计划,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8名医疗队员将在当地开展门诊、病房、手术等医疗工作,并将对当地医师开展专科培训,努力为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建立长效机制。医院为医疗队员准备了电话卡、日常用品和防护药品,王以朋副院长代表院领导表示慰问和关心,并提出了殷切期望: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疗队,不仅代表精湛的医术和顶尖的学术,更代表着北京协和医院的深厚文化,希望队员在帮助当地解决医疗难题的同时,能够让当地的患者和医务人员感受到“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文化底蕴。预祝队员们一切顺利,圆满完成任务,载誉而归。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StudyandTherapeuticEvaluationofRheumaticPatientswithTuberculosis,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翁习生教授圆满完成云南地震灾区救治工作

8月17日晚上8时,我院骨科主任翁习生教授从云南返回北京,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周的地震灾区救援工作。8月8日周五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紧急从北京协和医院召集一名骨科主任医师前往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和会泽县灾区指导危重症伤员救治工作。翁习生教授主动向医务处报名,并于8月9日上午9:10前往云南灾区。第二批国家医疗队共派出五名专家,分别为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翁习生、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金大地、301医院海南分院骨科主任陶笙、北大人民医院骨科教授王天兵和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主任曾参军。此次救治工作的主战场为昭通市第一医院。期间专家还多次奔赴鲁甸县医院、鲁甸县中医院和会泽县医院指导工作,道路非常颠簸,往返车程要花费6小时。医疗队主要承担排查危重症伤员、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多学科会诊和起草拟定地震伤员救治分级标准等任务。医疗队在鲁甸县医院排查了200多名伤员,会泽县医院排查了40多名伤员、手术6例,昭通市第一医院排查了200多名伤员、手术38例。救治日程安排十分紧张。专家于早上7:30开始ICU病房和创伤病房查房,随后制定手术方案,接着马上进行手术,晚上还要讨论病例,最晚到11点多才能结束工作。据翁习生教授介绍,有两名伤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病人双臂严重压伤,生命危在旦夕,经过紧张的抢救后,生命体征已经平稳。另一位压伤病人原本需要双下肢截肢,但经过多次会诊和两次清创后,终于保住了双腿,病人家属非常感动。国家医疗队专家转战鲁甸、昭通等地,认真查看伤员伤势,集中综合治疗重症患者,开展各种治疗和手术等大量工作。伤员病情稳定,救援成效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 

大医 良师 学者

1929年的夏天,北京协和医院,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在一张洁白的道林纸上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足迹。此后,他用这双脚自豪而不无艰辛地走过了85年,有过少年意气,有过青年梦想;刻苦地学习过,忘我地奉献过;床旁细心观察,伏案辛勤写作,海外各国游学;探索了医学奥秘,收治了疑难杂症,指导了学生晚辈,战胜了自己的顽疾。上进、成功、失落、奋起,终于有一天他再也走不动了,他累了,他真的很累了,他回到出生之地,收住匆匆脚步,安静地度过了人生最后时光。他,就是“协和之子”张之南。进入协和张之南大夫是协和培养出来的着名血液病专家,也是一位高水平的内科医生。1946年他考入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接受医学预科教育,除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还选修了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这对他以后的学医、行医、为人有着深远影响。他勤奋好学,广记博览,中英文俱佳,在预科的一次考试中既要背诵古文“桃花源记”,还需译成英文,结果他取得高分。这期间打下的国学功底也为他日后实行中、西医结合奠定了基础。1949年他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曾短期在军队医院工作,1957年被张孝骞主任召回北京协和医院,成为内科的一员。大医之铸成对待临床医生这一本职工作,张之南大夫精益求精。看他书写的病历,内容详实,文字考究,字迹工整;听他询问病史,语调温和,既全面又有重点。他做体格检查的基本功过硬,很少遗漏,深得各级医师的信任。病房查房时对任何患者的诊断都不会掉以轻心,一定要寻找足够的证据,经过鉴别,才下结论。这种严谨、科学的态度反映在他于1992年主编的《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标准》一书中,那时各种《指南》、《共识》尚未流行。在给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时,他提倡“有效、便宜、副作用小”,反对追求进口、昂贵、无明显益处的药物,这一点至今仍然是协和血液科医生的处方原则。虽有“保守”之嫌,但守住了病人的安全。“注重临床”是协和的传统,张之南大夫深知此点。他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来自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全身心投入。在1966年“文革”开始后,医院里高年资医师被停职批判,住院医生、实习大夫则热衷于“运动”,造成病房医生奇缺。作为主治医师的张之南大夫、陈敏章大夫和另一位住院医生,三个人包了一个三十多张床病房的医疗任务,没日没夜,干了一年多。一次夜间,他与陈敏章两个人同时抢救三位需要心肺复苏的病人,那时没有ICU!日后他回顾这段经历,感慨地说:获得临床经验就是需要这样的付出!现代医学之父奥斯勒医生说过:“行医而不读书,等于出海而没有航海图。”这表明掌握医学信息多么重要。张大夫自幼学习勤奋,中英文阅读速度都很快,记忆力好,使得他能够紧跟国内外的医学进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周姓患者腹腔内大出血,但出现周身皮肤瘀斑,全血细胞下降,继而肾功能衰竭,血压下降,输血无效。张大夫参加了会诊,认为这不是单纯腹腔出血所致,连夜查阅文献后提出:是否为国外最近报导的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遂行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这一诊断。此综合征的处理当时没有一致意见,张大夫大胆地根据中医的辩证论治,“止血”与“活血”并用,患者转危为安。20年后这位患者见到我,仍念念不忘张之南大夫的救命之恩,佩服其高超医术。时至七十年代后期,他开始专注于贫血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这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的克隆性疾病,以贫血和酱油色尿为主要表现,极易误诊,而且难治。他几乎花费了30年的时间,探讨此病的发病机制,改进实验诊断的方法,研究它与常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力图找到有效的药物,所获成绩显着,多次得奖,在国内外发表上百篇的有关文章和着作,是公认的这一领域的权威。他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研发出能治愈此病的药物和手段。为此,他组织了一支精干的队伍,基础、临床、检验和中医相结合,长期随访六、七十例患者,在没有电脑和手机的时代,全凭门诊和信访,实属不易;而且张大夫等经常自掏腰包,为贫穷患者买药,或免费赠送试验药物,感动了很多病人。“患者第一”的理念深植在他的心中。良师益友1968年,那场以“文化”为名的动乱已过狂热期,学校里的年轻人开始为将来的命运着想,复课闹“革命”。当时协和医大四年级的那个班(我在其中)以3个月的时间速成了原本需要两年的临床基础课,接下来要进入临床学习。一天,班长领着一位又高又瘦、笑容亲切温和的中年大夫来到教室说:“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核心小组从协和医院内科血液组请来的张之南大夫,带领我们的临床实习。”同学们议论开了,“嗬!个子不矮,准会打篮球。”“不,他踢足球,左边锋。”“哪儿毕业的?”“协和,54年的,得过金钥匙呢!”“听说临床特棒,他检查过的病人张孝骞都不用再看”。此后,张之南大夫就成了我们60名同学的临床启蒙老师。他以特有的灵活与细心,为我们安排了六个月的科室轮转计划,内、外、妇、儿、神、五官、中医,一样不少,因为他知道这些年轻人即将走出校门,独挡一面,为了病人的安危,为了“协和”的声誉,必须给他们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要完成这一特殊计划极为困难,除了时间紧迫,还因教学秩序已乱,教师队伍解散,所需要的授课老师和临床带教的医生全靠张之南老师凭着“人脉关系”逐一请到,如林巧稚、吴蔚然、罗慰慈、罗会元、陈敏章和白耀等,还有阜外医院的蔡如升、陈星正和儿童医院胡亚美等。此举在当时毫无名利可言,纯属自愿,但数十年后,他收获了这60名医生的感激与尊敬。张之南大夫是我国实行研究生制度后的首批医学博士生导师,在他的履历中自述培养出10名博士,但实际上,协和医院血液科先后培养出的数十名博士、硕士,几乎都接受过他的熏陶,其它专业、其它单位的同道也多次邀请他联合招收、指导研究生。他并不在意导师的名声或利益,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知识、观点和经验。在他的晚年,因健康原因不再到医院来,但年轻的医生、学生都喜欢到他家里拜访他,求教他,有时不约而同、接踵而至,围坐在南纬路他家的小房间里,俨然一个医学青年沙龙。有不少人告诉我:与张大夫的谈话真是一种享受,每次都有收获。也许是经常与学生接触,他的心理总保持一种“年青态”,得以从青年人那里获取信息和创意,使自己与时俱进。1999年,内科年轻的医师们创办了一个内部刊物《协和内科临床》,意欲聘请张大夫担任名誉主编,又担心以他老人家的声誉和地位,会看不上这“三无”的头衔(无钱、无名、无权),没想到他欣然同意,并不顾身体虚弱,亲自来参加第一次编委会。后来他每月收到这本杂志,都会细读,从中收集到不少精彩病例,在一篇“论述疑难病诊断思维”的报告中多有引用。学者风范张之南大夫是学者型的医生,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他的一生,孜孜前行,攀爬知识的高峰。为了研究PNH,七十年代,他掌握了蛋白质与生物膜的理论;八十年代,他跟上了免疫学发展的潮流;九十年代,他密切关注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的应用;21世纪,他力促将转化医学引入PNH的治疗研究。他专注执着、心无旁骛地钻研学问。作为学者,他很讲求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方面他总结了疾病诊断的思维,特别是内科疑难病的诊断思路;在临床研究方面,他更是详细地论述过如何立题、如何积累临床资料以及怎样作出正确结论等。这些内容都收集在他晚年出版的《从业与治学》一书中。其实,学者不仅要有学问,更要有品格,有风度。学者不应自恃学问而盛气凌人,否则便成“学霸”;学者更不可为获名利剽窃作假,那是“学贼”。张之南大夫对此类行为十分反感,他作学问认真、严谨,做人谦和、正派,乃真学者也!感恩情怀1978年张大夫患了胃癌,国家和协和医院为他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手术之后肿瘤再没有复发,但留下慢性营养不良的后遗症,定期要作胃肠道内、外的高营养治疗,费用颇高。这个意外,当然对他是沉重打击,他纠结了很久,终于走出失落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当他体力得到恢复,就一如既往地投入他热爱的医学事业中,担任了十年血液科主任。此时他的生命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感恩国家,报效协和。每当看到他参加院校专家委员会时端坐桌前的身影,听到他以沙哑的声音提出有关学校、医院发展大计的意见,读到他为协和院史亲自述说或书写的详细资料,见到他带着鼻饲管为研究生作科研方法报告,任何人都能感觉到:他要在有限余生,倾全身之力,作更多贡献,以报答国家的救命之恩,回馈协和的培育之情!张大夫,虽然您离别了协和,但这里定会流传有关您的传说!愿您一路走好! 

我院重症医学科隆云副教授首批赴非救治埃博拉患者

8月16日凌晨一点,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隆云副教授作为中国援非救治埃博拉医疗队首批9名队员之一,从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出发,前往非洲几内亚,执行紧急赴非洲3国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救治任务,预计停留时间一个月。“一听到消息,我就知道,这个事情必须做。”8月11日下午,正在急诊会诊病人的隆云副教授接到了刘大为主任的电话,请他迅速回科。当他赶回科里时,发现几位业务骨干都已到场。刘大为主任随即向大家说明了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指示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派出一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前往非洲救治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在场几人立即表态,愿意承担这项任务。“每次国家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总是冲锋在前。这是由我们的专业性质决定的,也体现了国家对我们的信任。所以一听到消息,我就知道,这个事情必须做。”妻子说,“我总是最后一个被通知的人!”北京协和医院上报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名单共有5名成员,重症医学科一医两护、内科ICU一医一护。几天过去了,关于医疗队出发的消息传来很多,但在协和医院里,一切都是静悄悄的,除了心里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外,他们的查房、会诊工作一切照旧,丝毫未受影响。隆云的妻子也是ICU的医生,这段时间正带着他们8岁的孩子回老家探亲。直到周四晚上,隆云觉得时间差不多了,这才给妻子拨通了电话。得知爱人明天就要出发了,妻子虽然很理解他的行为,但还是表达了内心的忐忑,一天来不断地来电话,嘱咐这嘱咐那。隆云也给远在四川老家的父母去了电话,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去非洲一段时间啊”。老人缓了一日才回过味儿,连忙打电话过来,隆云却不再接了。“我知道他们要说什么。”隆云哈哈一笑。老人家的殷殷嘱咐之情,只能变成一条条的平安短信,在四川与北京的空中飞舞。“专业知识做保障,我相信能保证安全”埃博拉出血热之所以“闻者色变”,主要还是因为其传播源、传播途径尚未明确。有人说是接触传染,有人说是空气传播,令人防不胜防。“但不管是什么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总归需要载体。从专业上考虑,只要我们把防护做好,就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近十多年来,隆云先后参与过SARS、甲流、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的一线救治工作,算得上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了。发挥他在临床上的突出能力和丰富应对经验,对当地的流行病防控和危重患者诊治起到指导作用,正是他此行的任务和使命。出发前一天仍坚持查房8月15日早上7:30,他依然出现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病房里,与往常一样,完成了早查房。10点钟左右,他开始和科内同事交接工作。中午,他回家简单收拾了一下个人物品,下午又返回病房,查了一圈他的病人。19:30分,他从协和医院出发,前往首都机场。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受国家卫生计生委指派参加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工作,包括温州动车相撞事件、四川雅安地震、山东淄博火车撞车事件、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爆发、山东枣庄矿难等。而他所在的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曾经在2003年的抗击SARS动用全科八成的人手接管了建在中日友好医院的非典重症监护病房,承担其中20张ICU病床的危重病人抢救工作。隆云副教授安全登机后,其他4位医疗队队员也已做好准备,随时听候国家的召唤。 

中国医疗队援非进行时

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派,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隆云副教授作为抗击埃博拉的3名援非医疗专家组成员之一,于北京时间8月17日凌晨1时随第24批中国援非医疗队抵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在还没彻底“倒过时差”、物资也尚未到位的情况下,隆云等就已开展工作。在中国驻几大使馆的安排下,医疗队主要在中几友好医院开展工作。这几日隆云承担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培训驻几中国医疗队及当地华人。隆云副教授发回消息称,“8月20日,我们已进驻医疗队驻地。当晚和第二天一直在打扫卫生,重回集体生活。8月21日起参加医疗队驻地的门急诊值班,每5天一个24小时急诊班。22日起参加WHO每日例会”。随着疫情的发展,3位北京专家随时可能投入埃博拉疫情防治工作中。令前线专家们充满信心的是,他们不是在孤军作战,而是有祖国大后方的强大后盾。隆云副教授所在的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刘大为主任,每天早交班时向全科通报隆云在非的工作开展情况,并从专业角度给予其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刘大为主任于2003年在北京抗击SARS战役中全面负责建在中日友好医院的非典重症监护病房工作。隆云教授正在配制消毒液,准备驻地消毒驻地消毒灭菌时穿的防护服,在应急演练和培训教学中也同样穿戴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隆云副教授首批赴非救治埃博拉

赴非救治埃博拉出血热今日终于成行。8月16日凌晨1时,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隆云副教授作为中国援非医疗队首批9名队员之一,从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出发,前往非洲几内亚,执行紧急赴非洲3国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救治任务。预计停留时间一个月。“一听到消息,我就知道,这个事情必须做。”隆云副教授是在本周一下午得到消息,科内自愿报名参加非洲救治埃博拉出血热的。“此前,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大为教授已就埃博拉疫情在科内做了预警并组织了学习,目的就是为协和医院忽然接受埃博拉救治任务作准备。”8月11日下午,正在急诊会诊病人的隆云副教授接到了刘大为主任的电话,请他迅速回科。当他赶回科里时,发现几位业务骨干都已到场。刘大为主任随即向大家说明了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指示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派出一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前往非洲救治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在场几人立即表态,愿意承担这项任务。“每次国家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协和医重症医学科总是冲锋在前。这是由我们的专业性质决定的,也体现了国家对我们的信任。所以一听到消息,我就知道,这个事情必须做。”妻子说,“我总是最后一个被通知的人!”北京协和医院上报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名单共有5名成员,重症医学科一医两护、内科ICU一医一护。几天过去了,关于医疗队出发的消息传来很多,但在协和医院里,一切都是静悄悄的,除了心里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外,他们的查房、会诊工作一切照旧,丝毫未受影响。隆云的妻子也是ICU的医生,这段时间正带着他们8岁的孩子在老家探亲。直到周四晚上,隆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这才给妻子拨通了电话。得知明天就要出发了,妻子虽然很理解他的行为,但还是表达了内心的忐忑,一天来不断地来电话,嘱咐这嘱咐那。隆云也给远在四川老家的父母去了电话,轻描淡写地说了局“我去非洲一段时间啊”。老人缓了一日才回过味儿,连忙打电话过来,隆云却不再接了。“我知道他们要说什么。”隆云哈哈一笑。老人家的殷殷嘱咐之情,只能变成一条条的平安短信,在四川与北京的空中飞舞。“专业知识做保障,我相信能保证安全”埃博拉出血热之所以“闻者色变”,主要还是因为其传播源、传播途径尚未明确。有人说是接触传染,有人说是空气传播,令人防不胜防。“但不管是什么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总归需要载体。从专业上考虑,只要我们把防护做好,就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近十多年来,隆云先后参与过SARS、甲流、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的一线救治工作,算得上身经百战的老兵了。发挥他在临床上的突出能力和丰富应对经验,对当地的流行病防控和危重患者诊治起到指导作用,正是他此行的任务和使命。出发前一天仍坚持查房作为首批前往非洲的重症医学专家,隆云依然觉得这次任务没什么特别,只是他担负过的许许多多任务中的一个,只是时间较长,地点发生在国外而已。8月15日早上7:30,他依然出现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病房里,与往常一样,完成了早查房。10点钟左右,他开始和科内同事交接工作。中午,他回家简单收拾了一下个人物品,下午又返回病房,查了一圈他的病人。19:30分,他从协和医院出发,前往首都机场。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受国家卫生计生委指派参加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工作,包括涌温动车相撞事件、四川雅安地震、山东淄博火车撞车事件、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爆发、山东枣庄矿难等。而他所在的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曾经在2003年的抗击SARS动用全科八成的人手接管了建在中日友好医院的非典重症监护病房,承担其中20张ICU病床的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在送隆云副教授安全登机后,其他4位医疗队队员也已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听候国家的召唤。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食道癌晚期还能手术吗

食道癌发展到晚期,如果说没有出现转移或者是严重外侵的现象,而且患者的身体情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这种情况下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但如果说已经出现了转移或者是严重的外侵等情况,则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要考虑其他的治疗方式。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彩超副脾可能会是肿瘤吗

如果食道癌患者无法进食,可以选择手术的方法切除病灶、通过手术重建消化道、在食道内放支架等方法进行治疗,基本上可以恢复饮食;如果采取这些措施效果不佳,还可以让患者使用鼻饲管、静脉输营养、在胃或小肠造瘘等,为患者补充营养。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食道癌要做什么检查

如果有吞咽困难、食道梗阻等症状,怀疑是食道癌时,可以做钡餐和X线检查,对食道癌做出初步的判断;还可以做胃镜检查、纤维食管镜检查,可以对食管癌做出明确的判断;也可以进行病理活检、胸部CT检查等,对疾病进行确诊。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食道癌中期手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食道癌中期患者术后首先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才可提高治疗效果;其次要注意合理饮食,术后五天内禁食、一周左右吃流食、两周可以吃固体食物,恢复正常饮食后应多吃抗癌的食物;还要注意做好定期复查。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食道癌中期手术能活多久

食道癌中期手术后具体可以活多久,需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以及治疗方法来判断,大多数患者通过及时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都可以达到30%左右。如果在手术后积极的进行一些辅助治疗,例如放化疗,且积极的做好护理工作,则可以适当的延长生存期。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食道癌前兆

食道癌会有一些前兆,比如患者在进食饼干、米饭、馒头、红薯等食物时会有哽噎感;进食的时候胸骨后或者心窝处会有疼痛感,尤其是进食的前两口,疼痛症状会更明显,停止进食后疼痛感会消失;患者还常感觉食道内有异物,食物停滞不下等。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女性常吃杏仁的好处

女性常吃杏仁的好处是有助于维持健康的皮肤和头发。杏仁富含维生素E和抗氧化物质,这些营养成分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和环境污染的伤害,减缓皮肤老化的过程,使皮肤看起来更加亮泽和年轻。另外维生素E也有助于保持头发的健康,减少头发断裂和分叉的问题。 杏仁还富含健康脂肪酸和蛋白质,是女性维持健康体重和增加饱腹感的理想零食选择。研究表明,适量的杏仁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食欲和减轻体重。由于杏仁富含纤维和蛋白质,它们也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预防便秘和其他消化问题。 女性常吃杏仁可以帮助维持皮肤和头发的健康,控制体重,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将杏仁作为日常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是非常有益的。
朱明炜
朱明炜 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