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14日,我院邀请北京宣武医院的焦力群教授为两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这是我院首次成功开展高新神经介入技术诊疗,这项新技术的开展也标志着我院将完全掌握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技术。
当天一早,介入手术室的控制室内挤满了前来观摩手术的医生。9点半,58岁的患者李存福被推进手术室,两周前他因多次呕吐、腹泻及偏瘫、走路不稳等症状入院治疗,并于12月4日被确诊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急需马上手术。“我相信北京的专家,所以没什么压力”。这是他上手术台前跟记者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切准备就绪后,手术开始。医生首先在李存福的股动脉进行穿刺,穿刺完毕后,造影导管通过这一穿刺的小孔到达指定位置,之后再把造影液放入造影导管内。放入造影液后,通过C型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患者的整个脑血管图,通过脑血管造影找到颈内动脉狭窄的具体位置,这是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耗费了医生近1个小时的时间。当确定具体病变位置后,医生将造影导管撤出并放入输送导管,当支架通过输送导管到达病变位置后手术便宣告结束。
手术完成后,李存福被送往住院部,在这里医生将对之前进行穿刺的针孔进行包扎,卧床24小时之后,包扎的绷带便可以拆除,到此时他的感觉是除了穿刺时有点痛感,做造影时耳根和半边脸有些热之外并无其他痛感,而手术前全身发麻的症状却已明显减轻。
什么是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为何要进行支架成形术?据焦力群教授介绍,颈内动脉是供应人脑大部分血液的重要血管,一旦颈内动脉堵塞将可能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头晕、记忆力、定向力减退、黑朦、伸舌偏向、言语不利等,严重的可引起持久性脑缺血,由于预防不足等原因,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还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将有380万新发脑卒中的患者。他指出,目前针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有三种治疗方式:一种为药物治疗,适用于颈内动脉狭窄比较轻的患者;一种为手术治疗,即通过手术把血管切开后把内膜及斑块取出来;还有一种则为介入治疗,即用金属支架把狭窄的血管撑开,让血管内的内膜及斑块隔离在血管壁和支架之间,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资料表明,颈内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每两年脑梗塞的发病率高达24%,但是如果进行手术或介入支架治疗后,发病率可以控制在6%以下。”他强调。
那么,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呢?在神经外科医生王和平看来,与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最大的益处是创口小,并且恢复时间短,像李存福术后3天便能出院,出院后需继续服药三个月,三个月后再到医院进行复查即可。而焦力群教授则认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开展标志着玉溪在颈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上将不再“瘸腿”,因为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到现在的介入治疗,这让老百姓又多了一种选择,标志着医院防治脑卒中的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李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