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

女性乳腺增生的病症认识与注意事项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患有乳腺增生病的女性,更应特别注意乳房的保健,因为尽管不是每一个乳腺增生病患者都会发展成乳腺癌,但是如前所述,两者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对乳腺增生病应高度重视。 首先,乳腺增生病患者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可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它,认为它不妨碍生活和工作而不予理睬,又不可过分紧张,总是害怕它会在某一天恶变成癌而惴惴不安。试想,如果一个乳腺增生病患者,不重视自己的疾病,也从不认真检查治疗,使得疾病继续发展,则自己的病痛无法解除,而且发生了变化也浑然不知,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而乳腺增生病患者若是过于看重自己的疾病,甚至有了“恐癌症”,假如从30岁左右就患了乳腺增生病,则要在这种担忧中度过几十年的时间,那也是有害无益的,而且这种心理负担可能还会加重病情。只有正确地看待疾病,才能做好疾病的康复保健,有效地防止乳腺癌的发生。 其次,应注意改变生活中的一些环境行为因素,从根本上防止乳腺增生病的进一步发展。如调整生活节奏,减轻各种压力,改善心理状态;注意建立低脂饮食、不吸烟、不喝酒、多活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防止乳房部的外伤等等。 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一些宜忌原则,如服中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发、辛辣等食物;有些活血化瘀药物在月经期应停服;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感冒及各种感染性疾病时,先治疗新出现的急性病,再治疗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是一个慢性过程,所以其治疗也不是吃几天药就能立即解决问题的,但也不能因为患了乳腺增生病就吃一辈子药。对于患者来讲,则应注意体察自己病情的变化,随时与医生交流自己治疗后的感受;在治疗间歇期间,应学会自我检查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就诊;至少每半年到经治医生处体检一次,以使那些细小的变化能够在较早期被检出。 由于乳腺增生病患者中的年龄较大、病史较长、肿块较大且硬、肿块与月经关系不甚明显者,有乳腺癌家族史者,特别是曾经活检证实为乳腺非典型增生者,比较容易发生恶变,所以这样的患者应较普通增生的患者更为警惕,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活检。 乳腺增生的和注意事项: 1、保持舒畅的心情、乐观的情绪。 2、改变饮食结构,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黑黄豆,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3、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和谐的性生活。调节内分泌可以对乳腺增生的预防起到一定作用。 4、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5、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或食品。 6、避免人流,坚持哺乳,能防患于未然。 7、自我检查和定期复查。

远离抑郁,珍爱生命

9月10日,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教师节,但有多少人知道,这天还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呢?调查显示,每年全球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85万人,而自杀未遂的人数可能至少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倍。据卫生部的报告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虽然是我国人口排名第五的死亡原因,但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则是死亡原因的首位。自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自杀是指个体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也是一种奇特的现象;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病人。从自杀的发展过程,可以把自杀分为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冲动型自杀通常我们称为情绪型自杀,它是在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冲动行为,常常因爆发性的激情引起。这种自杀进程比较快,发展期短,具有突然发生性。理智型自杀是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推理和判断之后而形成的自杀。这种自杀有目的、有计划,进程较慢,发展期较长,心理表现比较复杂。 当一个人罪恶感和攻击性转向自身、生命力的重要支柱被瓦解、个体的积极行为失去了强化来源、个人生活急剧变化,有些人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便采取自杀方式来逃避。如果一个人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也很容易走上自杀之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的动荡、巨变、充满危机、价值观混乱、冷漠、专制、过于严厉都是容易产生自杀行为的危险环境。自杀往往是有诱因的,例如: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严重的挫折、受到他人威胁或羞辱、失恋、亲人死亡、严重疾病、空虚和厌倦等…这些一系列的微弱的刺激事件通过积累或突发严重事件,是导致强有力的自杀诱因。而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成的人患有抑郁症。 生活中我们要有轻生的个人预防: 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身的优点及缺点,不过份苛求自己及他人,面对现实,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加强自我肯定; 2、增强应对能力,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学会适应环境,寻求适当的发泄方式,倾诉则是缓解压力最好的一种方法,当在工作中遭遇不快,可以找家人、亲朋好友倾诉,寻求必要的帮助,也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注意休息及放松; 3、改善人际关系,灵活处世,以诚待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保持悠然,不要斤斤计较,用你的真心、爱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4、当你自己或者你的亲朋好友无法缓解你的消极情绪时,不要拒绝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适当的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完全可以助你走出情绪低谷。
上一页
4/4
末页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低焦油香烟是否能减少肺癌风险

低焦油香烟不能减少肺癌风险。虽然低焦油香烟的焦油含量较低,但吸烟者往往会通过增加吸烟量或改变吸烟方式来补偿,导致实际吸入的有害物质并未减少。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任何类型的香烟都会增加肺癌风险。
支修益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脊柱转移瘤怎么预防

脊柱转移瘤的预防需从控制原发肿瘤、增强骨骼健康、定期筛查等方面入手,主要措施包括规范治疗原发癌症、补充钙与维生素D、避免骨损伤、戒烟限酒、定期影像学复查。1、控制原发癌:脊柱转移瘤多由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转移引起。规范治疗原发肿瘤是根本预防手段,需严格遵循手术、放疗或靶向治疗等方案。例如乳腺癌患者术后需完成内分泌治疗,肺癌患者应定期复查胸部CT监测病灶变...
张博
张博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脊柱转移瘤怎么治疗

脊柱转移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靶向治疗、镇痛管理和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脊柱转移瘤通常由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原发肿瘤转移引起。1、手术切除:对于单发转移灶或脊髓压迫症状明显的患者,手术可快速解除神经压迫并稳定脊柱结构。常见术式包括椎体成形术、肿瘤切除联合内固定术,需根据转移部位和患者体能状况选择。术后需配合病理检查明确原发灶类型。2、放射治疗:放疗能...
张博
张博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脊柱转移瘤挂什么科

脊柱转移瘤建议首诊骨科或肿瘤科,具体科室选择需结合原发肿瘤类型及症状严重程度,主要就诊路径包括骨科、肿瘤科、疼痛科、放疗科和神经外科。1、骨科:脊柱转移瘤常引发椎体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骨科可评估脊柱稳定性并实施椎体成形术、内固定术等外科干预。若患者出现突发性截瘫或剧烈背痛,急诊骨科能快速处理急性脊髓压迫症状。2、肿瘤科:针对已知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科能统...
张博
张博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脊柱转移瘤就是癌吗

脊柱转移瘤不一定是癌,但多数由恶性肿瘤转移引起。脊柱转移瘤主要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肾癌等原发癌灶,少数可能由良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导致。1、恶性肿瘤转移:约90%的脊柱转移瘤与癌症相关。癌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至脊柱,破坏骨结构并压迫神经。肺癌和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灶,可能伴随疼痛、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症状。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原发肿瘤类...
张博
张博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脊柱转移瘤如何止痛

脊柱转移瘤疼痛可通过药物镇痛、放射治疗、微创介入、手术减压及心理干预综合缓解。主要方法有阿片类药物、姑息性放疗、椎体成形术、神经阻滞术及多学科疼痛管理。1、药物镇痛: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缓释片、羟考酮控释片是控制中重度癌痛的核心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辅助缓解炎症性疼痛。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能调节异常神经放电。需在疼痛专科医师指导下采用三...
张博
张博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多长时间做一次胃镜合适

做胃镜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3年,具体需结合个人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及医生建议综合判断。 胃镜检查频率主要取决于胃部健康状况。无特殊症状且无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通常可每2-3年进行一次常规筛查。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良性病变者,建议每1-2年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已发现胃息肉或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者,需缩短至6-12个月复查。年龄超过40岁并伴有长期胃部不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时,也应适当提高检查频次。检查过程中若发现可疑病灶,医生会根据病理结果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 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腌制、烧烤类食物摄入,出现持续上腹痛、呕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
刘晗
刘晗 副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