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立时间:为了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提高对于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治疗方案的科学性,治疗结果的预见性;以及影像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医院于2002年底购进PET/CT,并组建了PET/CT中心,专业上属于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经安装调试,于2003年4月正式使用。
2.学科组成:
按照工作职能分为临床组与技术组,前者负责患者的预约,病史采集,影像结果的诊断、出具报告、报告的解释、随访等,后者负责显像剂的制备,质量控制,患者检查成像,数据处理,设备的日常保养等;
按照技术手段分为加速器与药物合成组和PET/CT显像组,前者主要利用加速器生产各种放射性核素,合成标记不同的显像剂供PET/CT显像,后者是利用PET/CT进行显像,并根据显像结果出具报告;
按照临床专业分为肿瘤学组、神经病学组、心脏病学组。
3.学位情况:高硕教授现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生13人,6人毕业,7人在学。培养博士生2人,均在学。
4.重点学科:天津医大总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在1998年被评为天津市教委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天津市“九五”、“十五”、“211工程” 重点学科。
5.学科基本情况: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人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类似物,利用PET/CT进行活体内成像,可以在分子水平反应活体内生命活动的情况与变化,通过影像学的方式进行定位诊断。依此为疾病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这是一门新学科,从传统专业上包括影像学、核医学、放射技术、核技术、核物理、核化学等。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掌握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如技术人员同时掌握放射学设备与核医学设备的原理与操作,放化师同时掌握核物理与核化学,掌握加速器与化学合成器的原理与操作,要求医生掌握核医学诊断与放射诊断,以及相应的临床知识。为此,制订并严格执行各种规范化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关注分子影像前沿信息,不断研究新方法,不断了解临床新进展;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团结向上、虚心好学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特点;建设成为和谐、学习型的团队是我们的追求;依靠团队的力量,服务临床,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是我们的目标。
6.临床科研特色:主要包括二方面,一是新型PET显像示踪剂的研发,对于有可能用于临床的有前景的新型示踪剂进行合成与标记的探索;二是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肿瘤、脑、心脏领域的临床应用研究。
7.临床医疗特色:在肿瘤领域,进行分期,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修正,疗效的评价,以及良恶性鉴别等工作;对于部分有条件的人群,开展肿瘤的筛查工作。在神经系统主要开展脑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分级,肿瘤与瘢痕的鉴别,生物靶区界定等;在神经退行疾病方面,开展了痴呆早期诊断、部分帕金森叠加症的鉴别,药物疗效以及预后的判断等。此外还有癫痫的定位诊断等工作。总之,在神经领域已形成特色。在心脏领域主要开展梗死后存活心肌的检测。而且不断更新、增加新的项目,满足临床及科研的需求。
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先进的设备得到先进的结果,必须以严格执行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日、周、月、年度保养与质控,每次检查病人前,先对设备状态进行验证,每次注射药物前,严格按照程序检查药物安全性,做到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优质服务是我们的承诺。认真接待每位患者与家属,仔细回答他们的咨询与问题。科学地介绍PET/CT检查的适应症,认真听取并阅读患者的病历资料。合理安排检查时间,减少患者候诊时间,检查前认真仔细介绍检查经过,注意事项,得到患者的配合。认真给每位患者讲解检查结果。尽管再先进的检查也有不确定性,但我们凭借准确的结果、优质的服务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与患者的好评。
8.主要研究方向:
PET新型显像剂的研究;
PET在临床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
PET在神经病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9.学科在国内及天津地位:从科室规模、人员素质、设备先进性、工作量、质量保障体系、服务意识、承担的医教研工作、以及承担完成的课题与文章等方面,整体上在天津处于领先地位。部分领域,如神经系统PET影像学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
10.学科员工情况:这是一支年轻有朝气,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队伍,平均年龄32岁。现有工作人员7人,学历结构为博士2人,硕士4人,本科学历1人;职称结构为正高级1人,副高级1人,中级1人,初级4人。人员结构为医师2人,技师2人,放射药学师2人,护师1人。
11.学科历史:PET/CT于2000年底问世,被誉为90年代医学重大发展之一。我院在2002年底购买了整套设备,在国内属于首批购买几家单位之一。由于其成像特点与传统手段不同,对人员的要求与组成亦不同于传统,因此大多数医院单独设机构独立运行,我院于2003年3月组建PET/CT中心。
科室筹建时,工作人员5人,此后根据工作需要最多达到8人,后1人工作调动,现工作人员7人。开始阶段,仅使用18F FDG单一示踪剂,目前已有8种示踪剂用于临床,扩展了PET应用领域,提高了检查的准确性。初期仅开展肿瘤显像,目前还进行了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显像工作,特别是神经肿瘤PET显像与神经退行疾病PET显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工作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12.国内、外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SNM年会,IAEA组织的PET及分子核医学会,中华核医学会的年会,核医学会相关专委会组织的专题研讨会,多次在大会发言。近5年,在中华系列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3篇。先后派人去北京、上海广州等著名大学医院短期学习交流。与韩国NRI(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拟派员赴韩学习。
13.人才培养:科室注重对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在职教育,坚持业务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1人次参加国际会议,10人次参加国内会议。近5年来,有3人读取硕士学位、1人读取博士学位。先后选送3人次去国内先进单位进修学习。
负责培养本专业博士生、硕士生;承担医大七年制、留学生的理论授课和实习指导;协助指导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几年来,先后接待近多名天津医大、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各类研究人员,协助或帮助他们完成了毕业论文或课题。
科室医生
(共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