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58年,其奠基人是我国着名的心血管病学家陶寿淇教授。中山医院心内科是我国重要的心脏内科临床和科研基地,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980年包括心内科在内的心研所被正式任命为WHO和卫生部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
1988年心内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重点学科
1994年被批准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
1994年被指定为全国心血管病临床药理中心
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
1998年再次蝉联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
2001年被指定为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
2001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
心导管室配有世界最先进的大型心血管造影系统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包括:2台GE INNOVA2000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六十四导电生理记录仪、CARTO射频消融系统、心脏程序刺激仪、血管内超声成像仪、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仪、冠状动脉内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仪和冠状动脉内斑块旋磨仪和血液动力监测系统等。每年完成各种心导管手术数4000余例,包括冠心病介入诊治,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导管治疗,起搏器植入,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的介入治疗。总体水平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中山医院心内科拥有国内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中的许多“第一次”:1954年首次报告用单极胸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1962年率先开展左心导管检查;1963年首先报告用染料稀释曲线测定诊断先天性心脏病;1965年开展心腔内心电图检查;1968年与心外科合作安置国内第一台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1973年首次在国内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1989年国内率先开展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获得成功; 1989年在国内最早设立心肌炎专科门诊,并首次提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型;1994年国内首次经静脉安置埋藏式自动起搏复律除颤器,对防治心源性猝死有重大意义; 1999年在华东地区率先开通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医、护、技人员全天24小时待命,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抢救。
科室医生
(共86位)